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历代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与壮族文化变迁
历代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与壮族文化变迁
来源:华域频道     作者:佚名     上传时间:2009-11-7 19:04:06   点击数:16794

    一、作汉至隋代的郡县制与羁縻制初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的初步统治,秦朝曾在夜郎、滇和邛都的一些地方设置郡县,派官吏进行管理。秦朝常颁开的"五尺道",自今四川宜宾南下,经今云南昭通地区,止于曲靖地区,尚未深入到滇国境内的中心区。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始通西域,伐南越,积极展开对"西南夷"地区的开拓。公元135前年,汉武帝命令唐蒙率领军队,带着缯帛和货币至夜郎,招降了夜郎,将其地划入犍为郡的管辖范围内。司马相如以同样的方式,招"西夷"邛笮归附,将其地置十余县,归蜀郡管辖。 
    公元前111年,汉攻破南越,折兵北上征服夜郎,在夜郎王管辖的区域内设置牂牁郡,管17县,东汉时小都梦县为16县。公元前109年,汉朝发巴、蜀兵击灭了滇国附近的劳浸、靡莫(今云南曲靖),滇国报,其地置益州郡。云南壮族地区大部分属牂牁郡管辖,少部分佃州、犍为、蜀3郡。在牂牁郡管辖范围内有11县在滇东、滇东南地区,依次是镡封(今邱北县)、漏卧(今师宗县)、同并(今良以南)、宛温(今砚山县)、毋单(今路南县)、漏江(今陆良以南)、西随(今河口或元阳)、都梦(今文山、麻栗坡、马关、西畴县)、进桑(今河口)、句町(今广南县)、谈槁(今富源县)。   蜀汉末年,雍、孟获盘踞益州、朱提(今昭通),"大姓"朱褒把持牂牁郡,吕凯占有永昌郡,越崔郡成为高定元的势力范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这些"大姓"们纷纷反叛蜀汉。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出动军队南征南中。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在过去西汉的基础上对郡县进行了改建。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即在原来4郡的基础上改设7郡。濮、僚的民住地有建宁郡,在云南东部和中部,首府由原来的滇池县(今晋宁)迁往味县(今曲靖)。兴古郡,在今贵州兴义以南,广西百色以西,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一带。首府在今云南砚山县境内,辖9县,依次是宛温、镡封、漏卧、句町、进乘(牂牁郡的进桑县)、西随、贯古(今蒙自、个旧、屏边等地)、西丰(即毋缀,今华宁县)、汉人(今师宗、罗平县)。  
    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晋武帝司马废魏帝,建立晋朝。此时的濮僚地区总属南宁州,分别为牂牁郡、平夷郡、夜郎郡、兴古郡、西平郡和晋宁郡管辖。  
    东晋初期,宁州地区的爨氏兼并了霍、孟两"大姓",渐渐独霸宁州地工。公元347年,东晋权臣桓温伐蜀,成蜀李势投降,宁州为晋所有。但是,东晋得蜀,较之成蜀更无力支配宁州。此后,刘宋、萧齐乃至萧梁都拥有宁州,均从内地任命宁州刺史。然而,所任命的刺史均未到任,直正统治宁州的是爨氏。  
    西汉在"西南夷"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后,除了直接派遣汉族官吏统治外,还实行一套"羁縻"政策。"羁縻"政策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统治方式,即在保持"西南夷"各民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其内部原来的统治者进行统治者进行统治。1957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十三号墓中,出土了一颗蛇纽阴刻篆文的纯金"滇王之印",这和《史记》所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益州郡,"赐滇王之印",令其"复长其民"的历史记载相印证。据《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先后在"西南夷"地区封了滇王、夜郎王、句町候、漏卧候、哀牢王、破虏邑候、邛谷王等,其中滇王、夜郎王、句町候和漏卧候属濮、僚族的上层人物。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定云南后,在政治上沿袭汉代的羁縻政策,"皆即其渠师而用之"。此政策的目的在于团结地方"大姓"和"夷帅",缓和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安定南中的社会秩序,稳定蜀汉对南中对各民族地区的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中的实际把持者是爨氏,爨氏的统治中心在今云南省曲靖地区和滇中地带。在中心区,爨氏家族各有一片领,以充当南宁州刺史的大宗为核心,通过家族血缘纽带互相连接在一起, 维护其家族在宁州的统治。滇中、滇东的濮、僚族接受爨氏家族统治。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立,对壮族地区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味着壮族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属于中央政权统治范围内。但是,由于壮族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属于中央政权统治范围内。但是,由于壮族地区地处边僻,封建统治者并未能进行直接统治。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频繁,根本没有力量顾及。所以,这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先民很少与外界交往,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依然"皆巢居鸟语" ,保留着浓厚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风习。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和善纺织的手工业,使用铖和铜剑,住干栏建筑,文身及使用铜鼓等。汉至南北朝时期,濮、僚人仍在以农业生产为 主,手工业纺织更为发达。《华阳国志》卷四载永昌郡僚人"有兰干细布,\\\'兰干\\\',僚言也,织成文如凌锦"。由牂牁入蜀的僚人也精于此技,《北史.僚传》说他们"有为细布,色至鲜净"。唐宋时代,蜀中一些地方的僚布被列为贡品和著名土特产。住干栏、使用铜鼓等习俗仍为僚人的传统,僚人还擅长铸造铜器。《北史.僚传》说他们"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制造这中又轻又薄的铜器,没有相当高的冶炼技术是不行的,僚人使用的铜鼓有很大部分是他们自己铸造的。 在继承越文化的同时,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濮、僚人形成新的风俗习惯,如凿齿。晋.张华《博物志》记荆州西南界至蜀的僚子,"既长,皆拨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唐.崔致过《桂苑笔耕集》卷十六说安南主会"管内生僚","或穿胸凿齿"。《新唐书.南平僚传》载:"乌浒僚地我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妇人着筒裙。《旧唐.南平僚传》载:"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时至近代,壮族妇女仍着筒裙,是僚人的传统。僚人还有特殊的育儿习俗。《博物志》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妇女妊娠七月而产,临水一儿,便置水中,浮则取养之,沉便弃之,然千百多浮。"此外,僚人对死者有竖棺而埋的习俗。《北史.僚传》说僚人"死者,竖棺而埋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亦云:"僚在牂牁……死则竖棺埋之。"濮僚人继承越文化特点,又形成新的文化要素。这说明壮族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异。汉至南北朝时期,濮、僚人社会封闭,其文化是在受外文化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发展变化的。 


[1] [2] [3] [4]  下一页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快讯]天等侬大将军庙定于2023年11月25日举行入火庆典  农氏网 2023-10-29
  【新年特惠】欢迎订阅《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  《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编委 2023-1-7
  【书讯】《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将由方圆出版社出版  农氏网 2022-12-23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行四人到云南广南县对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历史和侬氏土司文化开展调研  广南农侬氏族委会 2022-6-29
  关于重建民族英雄侬智高庙的倡议书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1-13
  广南侬智高历史文化寻亲之旅暨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周年庆典邀请函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0-16
  论侬智高反宋的实质:保境爱国正义战争  梁庭望 2020-11-1
  重要公告  侬智高族裔联谊会筹备委员会 2020-10-31
  [宣统]《明江厅上石州志略》关于侬智高的记载  佚名纂 2012-5-9
  传说中的侬智高秘冢  周捍华 2009-12-22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315786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