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侬) [農、儂、莀、辳,读音作nóng(ㄋㄨㄥˊ)]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姜王氏……史籍《易•系辞》中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传说,炎帝神农在位足有一百二十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三百八十余年。 神农氏有个儿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氏。 另外,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神农氏的后人为农正之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官称为姓氏,亦称农氏。 本书按: “炎帝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云云,读者当按今天的回归年与“小花甲”的转换关系予以转换计算。 直到西周中、晚期,人们计年都是按照“小花甲”来予以计算的。实际上,在殷商时期,人们是以一个甲子循环日来进行纪年,即从甲子始至癸亥止,再复从甲子始,如此周循往替,也就是六十天为“一年”,即后世所称的“小花甲”。 因此,按小花甲纪年的记岁方法来计算,炎帝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也就是今天的七千二百天,即十九年八个月十四天左右。
第二个渊源:源于壮族,出自宋朝时期壮族先民侬洞侬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农氏,源出北宋时期广西侬洞壮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侬部。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 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 到了西周时期,“春扈氏农正”单称“农正”,类如现今的农业部部长,下属有农师,为上士大夫,具体负责农田耕作之管理 在农正、农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农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父,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各项农事、国土管理、堪定诸侯境界等政事,全称为“地官大司徒”,农父是其白号,历届农正、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等皆隶属于大司徒任命管辖。 在地官大司徒(农父)以及司农、田官、农官、农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都尉,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开拓边疆地区的农业,掌管屯田植谷之农政,以及相关的屯垦军民之人事政务,隶属于大司农管辖。 在东汉时期,农都尉改称为“典农都尉”。到了三国时期以后,该官称被废黜。 在农都尉、典农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仓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仓长,全称为农仓长令(有学者考证为农仓长使),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农仓藏谷,囤积粮食,为与匈奴、西羌、南夷等的系列战事服务,后逐渐成为固定官位。 农仓长是国家粮仓的最高行政长官,隶属于水衡都尉府,属下有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以及农仓役者若干。 在农仓长、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农仓役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东汉时期羌族苏农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秦、汉时期,羌族人中本有苏农氏部落,后族人大多改汉字单姓为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