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我不止一次站在这里俯视这个小镇的街道与房屋。桐棉是个小地方,数一数也只有那么几条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完整座城。如果是在赶集的时候,便可看到密密麻麻的人流,也可听到集市上的吆喝声和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当都市人三五天逛一次超市,并贮存生活必需品时,山村却依然保留着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赶集”习俗。桐棉便是一四七。
这是一个晴朗的周末,睡到响午才起床,推开门看着阳光照射的操场给寂静的校园增添了许多温暖,一个电话响起同事约去赶集买乡下阿婆自己种的红薯。今天是农历初七,对,是桐棉的赶集日。每到这赶集日,人流、车流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镇子,镇子顿时热闹起来。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集市是镇子里农民经济流通的唯一场所了,大到农用汽车,小到几个鸡蛋,任何农用物资食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里依然存在着最简单的物物交换,从家里拿几个鸡蛋,背一筐芭蕉橘子带到集市上卖掉,买几只铅笔,买几块肥皂……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他们在安稳的生活着。
从学校出来步行10分钟便到了集市,挤进人群,你就能感受到热闹了。水果摊里,柿子、苹果、李子、橘子、芭蕉……应有尽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一箱箱、一筐筐,小商贩面带微笑,甜言蜜语,一口夹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你不买点都不好意思。卖小吃的摊点更热闹,一个小煤炉,一个小锅,几个小板凳,周围挤满了从大山深处赶来“改善生活”的乡亲们。一个鸡蛋饼,一份越南糕,一碗生榨米粉,一块炸红薯……看着他们站在大棚伞下,手抓着烧饼得的津津有味,你会哑然失笑,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兄弟。
到卖化妆品的摊点看看,则又是一番景象,年轻的姑娘们,小媳妇们个个穿的大红大紫,好像春天百花齐放争个谁更姹紫嫣红,脸上的粉,嘴上的口红都是加了份的,但拙劣的化妆任然掩饰不住她们内心狂热的追求美的精神,她们挤着、抢着、买着、热闹着……生活着。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大棚展销,一段“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的叫卖广告一直不停地重复的吆着,走进一逛除了皮革制品还有许多10元三件的小物件,我们的农民朋友挤在一块在像淘金似的挑选着……
买好东西挤出人群,身后热闹依旧。当年信誓旦旦的说要去闯世界的小丫头如今却成了小镇姑娘,为大山的教育默默奉献着。我心释然,又想起了地摊上那烧饼、铁锅、刷子、红薯、土鸡蛋……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