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桂东南农姓概况
桂东南农姓概况
来源:农氏网     作者:宰询公第十九代裔孙农德润收集整理     上传时间:2012-4-6 16:32:49   点击数:30364

农姓氏族源的补充说明
宰询公第十九代裔孙农德润收集整理

  农姓出处有二:其一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其二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但随着社会发展,管理农业的具体事务,都由地方长官分担了。而天文历算越来越先进,也有专人执掌。这样,农姓人见于记载的就较少。
  据《雁门农氏宗族谱》之“农姓考略一”载【录自台湾农培业(建邦)】:其一雁门得郡。古代农姓先祖同集雁门,故郡望雁门,雁门者,今山西省西北,以雁门山与近邻的雁门关而得名。周时置郡,赵国扩之,秦时因袭。考诸史图典籍,周时之制,郡小县大,赵秦之时,郡大县小。农氏集于雁门,则肇于周,盖周承五帝三代之正统,并归统一,以利管辖也(参阅中国历代世系图表)。其二农氏得姓。农氏得姓,始于炎帝。炎帝神农氏,本姓姜,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也。为少典妃,感神龙之灵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为姓。以火得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木为耜,揉木为不耒,耒耨为用,教万民以始耕,故号神农氏,后代子孙遂以农为姓,于是作蜡祭,年终之祭也。案礼运,释文:“夏日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农氏于周得郡,应从周仪曰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民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崩,葬湖南省炎陵县,今墓尚在。
  周郡之制始,因怀炎帝神农之德,雁门郡仅限农门一族,及后赵改周制而秦因之,郡大于县,故大姓(郡曰大姓)之下辖氏较周时为多,秦时郡制,雁门一郡,共有七氏,农氏居其中,其余六氏依地理形势图绕周边,如众星拱月状。(见百家姓谱,姓氏图考)

  七氏者如下:
  童—氏出胥氏,晋大夫胥童之后。
  幸—世系未详,或为晋大夫幸灵之后。【德润录自幸氏网:一世祖偃公周成王赐姓壬戌年公元前1079年,镇守沧州,(雁门在此地域内),渤海沧州青池人.周文王第47子(有说是文王七世孙的,望再考证).武王之弟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有功,武王之子周成王于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偃为"幸"姓,故偃是幸氏的鼻祖.其子袭父职并传一十三代。汉有朱崖太守幸子豹晋有幸灵】
  薄—系出古薄姑氏,汉有薄昭。
  农—系出神农氏。
  鱼—系出子姓,宋司马子鱼之后,以王父为氏,唐有鱼朝恩。
  衡—系出伊氏,伊尹为商阿衡,后以官为氏。
  文—系出姜姓,许文叔之后,别为文氏,赵有文种,魏有文聘,又:宋初讳敬,改为文,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皆敬氏。
  另据吕氏族谱记载:上古至秦时,炎帝族后裔已分为一0七个氏国。吕氏是中国百家姓氏中的大姓,“吕氏自三国以来,每朝有谍谱,神农至吕候伯益十五世。…”“炎帝神农氏后裔姓氏有:姜、丙、薄、公干、焦、夸、列、烈山、露、农、沙、山、向、药、嗣、汾、伊耆、怡竹、阪泉、钼丘、氐、甫、富父、纪、路中、路落、默怡、蒲卢、戎子、三苗、危、乌获、谢、畜、炎、舟。帝魁之后有:缙、云。…伯益之后有吕、申、伯、益、非……至先秦,炎帝后裔共一0七个氏(见世本)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由此亦可见,农姓乃炎帝神农氏后裔无可置疑。
  《雁门农氏宗族谱》之“农姓考略二”炎帝神农氏后裔姓氏有:姜、丙、蒲、农、…谢、畜、炎、舟等共36姓氏。同出自于吕氏族谱记载。
  汉族(古称华夏),最早是由炎、黄两族,然后又和东夷族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中历史悠久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后来汉族人口占了大多数,又是在长时期内融合了许多民族才形成的。
  最近笔者阅读了“百姓源•缘”网站刊载的“中国民族历史渊源”一文,该文以大量的历史史料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中华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史。笔者受益匪浅。
  “中国民族历史渊源”一文指出:
  以“龙”为图腾的苗、瑶、畲、黎、壮、侗、水、布依等百越族群,他们是远古女娲和舜所代表的东夷族之后裔;以“虎”为图腾的彝、白、藏、怒、纳西、土家、傈僳、哈尼、羌、拉祜等族群,他们是远古伏羲和黄帝,炎帝之后裔。
  伏羲既为虎图腾的代表又为龙图腾的代表,在许多民族中都有共尊女娲,伏羲为始祖的传说。
  伏羲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他的“太极八卦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古今中外学者研究的一门科学。
  炎帝神农氏又作烈山氏、厉山氏。从神农氏起古代原始社会开始进入畜牧、农耕时期。传说神农氏是农耕医药的发明者。
  据王大有先生的考证,证明:燧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蚩尤、太昊、少昊、颛顼、帝喾等均不是传说。
  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伏羲以前。燧人氏时期已经过了二千多年,如再上溯,还可追到五万年前。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
  伏羲时代(公元前7724——5100)是指伏羲氏和女娲氏作为氏族首领个人与氏族群体,所创的舍饲、半牧、半农的大山扶木圭表八卦纪历的上古文化时代。这个时代既包括伏羲氏、女娲氏的父母双亲系统氏族群体;又包括伏羲氏、女娲氏氏族群体与伏羲、女娲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区域继承伏羲、女娲发明的后世裔民;也包括接受并传播伏羲、女娲文明的氏族的裔民,所以大约前后延续二千七百到三千年。伏羲是一个以虎、龙、蛇、羊、犬、蛾为图腾的复合图腾氏族部落集团。
  少典与任姒生炎帝地在陕西南部华阳常阳(羊)山,此时的炎帝属魁隗氏,仍处于半农半牧时期。畜马,故名大隗、畜羊而姜姓,所居之地名郯、所居之水为姜水、洋水、所种之谷物仍是菜。
  少典与女登所生之炎帝烈山氏,地在河南伊川大莘九龙沟,炎帝烈山氏时期已能植五谷粟稷。炎帝氏族烈山氏(釐山氏)时代,已进入以华北为中心的南洛水、伊水、共水、汝水、太行山南麓,豫北地区。
  炎帝继承女登氏植谷术,在今灵宝三百里桃林塞的“夸父”以东的共谷,共水之东有名谷山(山上多谷,山下多桑)推广植谷技术。
  以后,炎帝氏族在华山、王屋山、太行山南麓又分出神农氏族,这一支在鲁西,豫北发展起来,又东迁曲阜,封禅泰山。
  炎帝氏族谱系“红崖丹书”,早在明清时期就在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晒甲山西崖山被发现,并由王大有先生破译。“丹书”是由四川邛崃,珙县进入贵州的共工氏后裔书写的共工氏族谱。“丹书”使用的文字,系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一千年间的上古字,属于古陶纹,青铜器图腾徽铭铭文(与公元前七千年的贾湖甲骨文同)。布衣族又称“仲家”。苗族布依族常共居,祖先原是一个,皆为炎帝共工之裔。“红崖丹书”,记载了炎帝系族谱和各时代的主要社会发明,证实《山海经》所载炎帝世系可靠无误,证实《易》载炎帝世世代代为天文科学家,历法学家、是信史。
  炎帝族又名华夏族。“华夏”之“华”即莱,源自华胥氏引种“莱”麦,又依华山华县而居,在华山立中天表木,以此地为天地之中,故又名“中华”。炎帝九世夸父,以狙猴——“夔”为图腾“夔”又名夏,故又称华夏。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有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草实日蔬)”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礼记?祭法》说:“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
  以上记载,明确指出柱是烈山氏之子,能植百谷,百蔬而教民为农,是炎帝的稷官,田正。柱农传一百二十年或一百四十年不在帝位。到柱的后裔羭(口菕)(读于哥)或临魁时始称帝。天下咸归,号农或神农,是时,炎帝帝号虽有,却名存实亡。从此炎帝氏族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为炎帝本部以华山为中心,华山为冢,祭炎帝诸祖。至于在宝鸡,扶凤故都陈仓之地,尚有羌姜氏族后裔留住。再西还有诸氏、槐氏、磈氏、隗氏等。东部为神农本部,在太行山南麓与共工,祝融氏相邻,后在博山、历山发展,先都陈留,后迁曲阜(大庭氏共工故居),称霸于三苗、九黎。以后,又被蚩尤驱逐出境。灭其八个“假太阳”“假月亮”蔑称神农氏为黑乌鸦,战败的神农又退回陈留。至神农榆罔,又值天灾,不得不从陈留再西退,复又与共工,夸父诸炎帝裔族冲突,榆罔取胜,占据伊川常羊山共工领地,都空桑,共工、夸父后又联合蚩尤收复失地。榆罔北上求天鼋氏(轩辕氏)挥师南下,经过涿鹿、阪泉之战,失败蚩尤再败夸父,最后黄帝代神农氏,榆罔在位五十五年,失帝位,降封在洛水上游祁村湾卢氏城,神农氏亡。
  从神农羭(口菕)称帝至榆罔(读忙)传七世,共二百一十年左右。如果从柱为炎帝农正、田正算起则神农氏前后共三百四下多年,实际是柱为盘瓠氏有硚氏之后的大典氏之次子名农,为炎帝农正,稷官。从柱的图腾像中可以看柱的祖先是盘瓠,图左为柱,右为盘瓠葫芦。
  被贬封的神农,不受,率众离开中原南迁淮河,汉水之间,在湖北随县厉乡也出现了神农氏的遗迹,神农深入到鄂西大山中架梯采药,并折向湖南,神农架由此得名。
  神农氏的南支到茶陵不再南下,稳定在湖南,南睛支的神农因尝百草中毒死葬茶陵白鹿原。炎帝氏支祝融氏和共工氏支在中原矛盾上升,祝融支不断南下,在湖北与神农氏联合起来,创造了后世的屈家岭文化,楚文化。
  炎帝神农时期前后延续四百多年(公元前四千六百年至五千年),神农称帝时期二百余年。
  共工是炎帝族骨干,在族内始终处于霸权地位。自伏羲、女娲之后王霸于伏羲神农氏之间。当炎帝族被黄帝打败之后,共工肩负着复兴炎帝氏族文化的使命,继续领导炎帝氏部族联盟与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后裔遍及中国大部直到美洲,分成共、龚、湟、(工口)、邛、土、句芒等部族和国家。大部分成为羌、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依、侗、傣、壮等族以及迁到美洲的赫比族和那瓦霍族。
  传说高辛氏女嫁盘瓠(五色犬),而繁衍后代(苗、瑶、畲、壮)。历史的真实是:盘瓠即盘古,是以灵獒为图腾的古老氏族。在伏羲时为东夷的畎夷,属太昊的裔支。参与了蚩尤,少昊东夷联盟,对黄帝族作战,蚩尤兵败时,畎夷为蚩尤通风报信,并掩护蚩尤撤退,因而被苗族人视为救命恩人。后来也受到黄帝氏族的打击,失去领地,与娵訾氏或邹屠氏相依,受到保护,成为高辛氏的外戚。成为濮水的侯伯,被壮、瑶各族尊为中兴先祖的“布洛陀”、“布伯”。
  畎夷向南发展的一支,在广东潮州建有高皇尞村寨,有盘瓠庙,这一支为后来的畲族,另一支是壮族。
  另据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蒋南华撰写的《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一文指出:炎帝神农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始祖炎帝、祝融、蚩尤等主火,为火神、雷神和太阳神。他们的后裔是一个以崇凤、崇尚光明和太阳为基本特征的庞大而显赫的太阳族系。这个族系几乎包括了我国南方各土著民族。

  第一,荆楚人民是炎帝神农的后裔。
  春秋战国时代以荆山丹阳一带为中心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泱泱楚国,是炎帝高阳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君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帝系》也说:高阳“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六子季连,芈姓,楚其后也。”(谯周曰:“老童即卷章。”)出土文物《包山竹简》亦云:“楚先老童、祝融、媸尤。”《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夔子不祀祝熊与鬻熊楚子让之,……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荆楚人民是炎帝神农和祝融吴回的后裔,他们对其祖先是非常崇敬和维护的。至今荆楚民间仍崇凤、崇赤、崇拜太阳。他们尊炎帝神农为“高阳”,为灶神、火神、上皇或东皇太一。尊祝融(重黎、吴回)为“黎阳”“雷祖”。至今湖南益阳民间称农历正月初八是“上皇圣诞”日。益阳民间还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祖的生日;而西南地区的苗族、彝族和土家族则称这天是“火把节”或“火神节”,是火神的生日。可见雷神就是火神。

  第二,苗、楚同宗,他们都是炎帝神农和蚩尤的后裔。
  关于苗、楚同宗共祖问题,我在《苗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中已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只略补充几件事实,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其一,荆楚为炎帝之裔,而“阪泉氏蚩尤,姜姓,(亦)炎帝之裔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即羊)水”,蚩尤亦“人身牛蹄”(《述异记》),“出自羊水”(《归藏•启筮》)。《史记•五帝本纪》云:炎帝(高阳)“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索隐》云:“载,行也。言行四时以象天。”)而“蚩尤(亦)明于天道,故使当时”(《管子•五行篇》)。蚩尤为炎帝之裔,我们还可以从苗族《蚩尤神话》故事得到印证:炎帝神农是一位尝百草而发明中药的神医(今天湖北的神农架就是他当年采药的地方),而蚩尤也是一位“掌握了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
  其二,炎帝(伏羲)既是楚人的先祖,也是苗族的先祖。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云“(湘黔苗族祭祖)用巫,设伏羲、女娲位。”闻一多《伏羲考》云:“伏羲、女娲确是苗族的祖先。”游尚功、周航《关于苗族来源问题》也说:“苗族的始祖就是伏羲女娲。”
  其三,蚩尤为楚之先祖(见《包山竹简》等)亦为苗族的第七代领导人物。《尚书•吕刑》云:“三苗九黎之后”而“九黎之君,号蚩尤”。贵州威宁苗族英雄史歌《涿鹿之战》中,称其英雄祖先为“蚩爷”或“格蚩爷老”。“格”是苗族的敬称,即“尊敬”、“伟大”之意。“蚩爷”就是蚩尤。何光岳《祝融氏和九黎的来源与变迁》(见《学术论坛》1984年第一期)一文也说:“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的苗民大姓耒姓的首领是‘绞黎够尤’即‘九黎蚩尤’。”并说:“苗族叫祝融为‘仡索’,称九黎为‘仡黎’。苗族祭祀祝融的仪式叫‘信索’。仡黎系黑苗的先民,亦即九黎为黑苗的先民。今川湘云贵之交,为苗族分布地,唐虞之前为九黎。”《贵州少数民族》一书也说:楚国是古三苗、九黎中的“荆楚蛮”的先进部分所建立的国家。
  其四,楚之先祖鬻熊“生长荆蛮,(亦)为三苗直系血统”。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亦云:“荆楚是三苗部落联盟中较大的一个部落。”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说:“楚是合在三苗中的部落。”
  其五,楚宗夏,夏之祖曰禹,禹之父曰鲧。鲧——炎帝之孙,乃三苗之君。
  楚之始祖熊绎是夏人后裔,楚人“行夏之时”,以建寅为正的夏历记时。楚国的宫廷密史谓之“杌”。据考证:“杌”是苗语的“鲧”。它原是三苗族神化首领的尊称。夏朝初兴和衰败之时,楚族先人祝融(重黎、吴回)对夏朝的命运十分关心。“昔夏之兴也,祖(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吴回、陆终)信于聆隧。”(《国语•周语上》)夏王朝是炎帝之裔崇伯鲧和儿子大禹所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史记•夏本记》云:“夏禹,名曰文命。”《索隐》引《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史记•五帝本纪》云:“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索隐》曰:“禹为司空司空主土,则禹在八恺之中。”《正义》亦曰:“言禹度九土之宜,无不以时得其次序也。”可见大禹确系高阳炎帝之裔。而禹之血亲又是三苗之君,是苗族(同欢)头一支的先人。《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人名曰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头。”《大荒北经》亦云:“颛顼(应为高阳)生头,头生苗民。苗民厘(黎)姓。”《史记•夏本纪》载:“禹曰:‘予娶涂山……’”《索隐》云:“《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正义》云:“《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女娲正是苗族同胞所尊奉的圣母。青桥《苗俗记》云:“苗妇有子,祀圣母。圣母者,女娲氏也。”

  第三,侗族、土家族、布依族、壮族、水族、羌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他们也都是炎帝的后裔。
  除上面提到的楚族、苗族外,几乎所有的南方少数民族,如侗族、土家族、布依族、壮族、水族、羌族等等,他们都是崇火,都供奉灶神、火神、雷神或风神;都以农历四月八日为“牛王节”。如侗族,旧称“侗蛮”或“侗苗”,其族源于荆越,即秦汉以前的“武陵蛮、五溪蛮”(亦即三苗九黎的一部分)。侗族称农历四月八日是牛王生日。他们每逢这天都要祭牛神,并将参加斗牛的“圣牛”封号为“大雷公”等等。
  土家族认为:“黄牛于立夏日生,水牛在四月八日出世”“每逢时日,黄牛和水牛皆不犁田耕地。”除了“牛王节”,土家族的另一个盛大节日,是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杀猪宰羊,焚香呜枪,到土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名曰:‘祭祖’”。他们所祭的“祖神”(即土王)是“伏羲兄妹”。此外土家族民间还祭祀灶神和风神。“祭风神每十二年一大祭,六年一小祭,于农历六月选吉日举行。其目的是清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彝族和白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最为隆重。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白族的“彝称和自称相同,统称‘罗苴’。‘罗’者指月,‘苴’者为太阳,‘罗苴’者,乃太阳和月亮的合称”。这就是说白族和彝族,他们自认是太阳神(即炎帝)的后代。
  水族、壮族和布依族,他们是古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起来的。越族亦是三苗后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可证。)据有关史籍记载:今天的越南民族亦是炎帝神农后人。越南民族的历史是从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开始的。(见《大越史记全书》)在水族的创世史诗中,有一个“创造人类的始祖母”——伢娲(或作牙巫)。这个“伢娲”的事迹同汉族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几乎一样:“初造人,天连着地。天连地,黑咕隆咚;地连天,昼也象夜。那年子,伢娲开天。她开天,抓住太极,猛一掰,天地分开;手一擎,举天向上;脚一踢,去七万丈。”“她会算,她又会想——拿铜棍,撑住天肚;拿铁棍,支住地心,用鳌骨,撑天四边,支地四角。鳌骨撑,天稳笃笃,地稳笃笃,如岩山,千年不崩,万年不落。”可见水族的“始祖”神就是“伏羲女娲”。
  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羌族,特别奉行祖先崇拜。除农历四月八日“祭牛王菩萨”外,他们崇拜的主神是天神——太阳,其次是火神和风神。有不少资料和历史传说,称他们是三苗的一支,为炎帝神农的后人。《后汉书》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不久前《中国文化报》刊登余志川的一篇《来自远古的牧羊人——羌族及其文化略述》的文章也说:“炎帝便是羌族的神农氏”,“夏禹为羌人后裔”(见《中国文化报》1993年5月30日)。《史记•夏本纪•正义》云:“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管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帝王世纪》也说:“伯禹,夏后氏姒姓”,“(鲧)生禹于石纽”,“长于西羌”。禹为炎帝之裔,出自羌族是完全可信的。
  综上所述,炎帝(高阳)神农氏为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始祖,当不容置疑。
  近来,在桂、滇农(侬)姓氏当中,有一种“桂、滇侬农氏祖先是土著不是外来”论,出现这种“土著”、“外来”、“壮农(侬)”、“汉农”论是正常的,对于“农”、“侬”的族源问题,兄弟之间有不同见解甚至争论也不足为怪。这种争论有利于“农”、“侬”族源问题的探讨。我相信通过“农”、“侬”族源问题的讨论,“农”、“侬”族源会越来越清楚,必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加深农(依)姓兄弟之间的友谊。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史。从伏羲、炎帝神农氏至今经历了七千多年至一万年的历史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炎帝神农时期前后延续四百多年(公元前四千六百年至五千年)。我们在探讨姓氏历史问题的时候应该全面研究分析,如果只局限于唐、宋以后,把历史分割开来看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探讨“农”、“侬”族源问题的时候,也应该追溯到唐、宋以前乃至炎帝神农之前。宋(公元960年—1279年)至今只有1000年的历史,和伏羲、炎帝神农氏至今7000到10000年的历史相比只是暂短的一部分。如果撇开唐、宋以前6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来谈论“农”、“侬”的“土著”、“外来”是偏面的,也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地域。汉代刘安撰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炎帝神农氏“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十部),东至阳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范围达大半个中国。所以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也遍布大半个中国。
  综前所述,“农”、“侬”两姓,不论是“土著”(所谓本地侬)或“外来”,是“壮农(侬)”或“汉农”,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就是“农”、“侬”姓的始祖,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如果说有不同的话,只是炎帝神农氏后来发展为不同的支系罢了。
  总之,今天的炎黄子孙、华夏后裔并不再专指汉族,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华夏文化也不专指汉文化,而应总称为中华文化。


二00六年十一月


上一页  [1] [2] [3] [4]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热烈祝贺旅粤農姓精英联谊会取得圆满成功  旅粤农姓筹委会 2017-3-23
  天等县把荷乡怀安村塄甫屯农姓字辈  农必佳提供 2015-1-8
  广西天等县驮堪班辈  农杅提供 2014-8-15
  广西隆安农姓班辈  农永坚提供 2014-4-30
  农姓族委恭贺新禧  农姓族委 2014-2-6
  崇左市创业十年先进个人农姓名单公示  左江日报 2013-8-17
  广西部分市县农姓律师名单及联系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律师协会 2013-7-12
  《天等县志》农姓烈士英名录  天等县志 2013-3-23
  农氏网两岁啦  农氏网 2011-5-10
  百色乐业农氏家族字辈  农春乾收集提供 2016-2-19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272860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