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声明:
  1、本站不是谩骂场所也不是广告平台,所有留言请自我克制;
  2、本站有权对相关留言进行删减,不另行通知;对于不当留言将直接删除,多次触犯者,直接技术屏蔽;
  3、本站留言内容仅代表留言者立场,网站保持中立。
  • 姓名:NONG.John
  •  
  • 时间:[2011/7/24 12:08:10]  邮箱:
IP:222.218.168.200  电话:  QQ:  地址:
我支持nonglj兄弟的看法,是应该这么去认识,本人早也如此认为。可以这么说,我们过去称侬族,因现在大多数已改为农字,还有为数相当的侬字,也可称农(侬)族。但现在农氏中因历史原因,居住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交错居住,使用语言不尽相同,也就存在不同民族了。所以,在一些学术界或某些人看来,就以为这些农(侬)氏人来源必定不同,为了某种目的,硬要截然分开论其族源,才引起我们内部纷争和斗嘴,也伤了兄弟感情。但毕竟“历史还是历史”!
   我们目前还是以大局为重,首先我们内部要团结、和谐,彼此相互尊重为宜,为共同提高我族群社会地位而共同努力奋斗!
   这才是根本的根本。
  • 姓名:农永巨
  •  
  • 时间:[2011/7/24 9:41:20]  邮箱:
IP:116.8.96.5  电话:  QQ:  地址:
回照福兄弟,横县的农姓壮族和汉族一样多都有一两万农姓
  • 姓名:nonglj
  •  
  • 时间:[2011/7/23 23:26:54]  邮箱:
IP:113.12.190.40  电话:  QQ:  地址:
本来农侬姓族人就不是所谓的“壮族”,严格来说,应该叫“农(侬)族”!周总理把广西的大多数本地的少数民族统统划为“壮族”,不见得就是科学的态度。这是本人的一贯观点,欢迎支持、批评、指责、攻击、等等等等,但历史就是历史!
  • 姓名:侬稔虎
  •  
  • 时间:[2011/7/23 22:40:57]  邮箱:
IP:116.52.105.111  电话:  QQ:  地址:
NONG.john先生号召大家讨论他提出的观点,我也不妨说说,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招致NONG.John先生号召“全族共讨之”。我觉得,首先,包括nong.john先生在内,如果没有之前网站的这些讨论,恐怕他也未必对农侬历史有个大概的认识,有这些讨论比没有好,我本人受益匪浅,不能占了便宜又卖乖;其次,我认为不管哪个民族,包括农侬族人,如果没有历史,就不会成其为农侬族人这个族群,盲目地抛弃或否定历史,仅仅以现在大家姓农侬作为认同依据,恐怕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看看以色列人复国以后着力推行犹太文化,恢复使用希伯来语,等等,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而所谓“我们应该团结在以侬智高精神为榜样的旗帜下”也无法回避历史,如果没有这些历史,这种口号式的建议恐怕没有几个人理睬;再次,我觉得,绝大部分族人是理智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没有必要包办或试图取代其他人地话语权,搞“一言堂”,大家有什么想法尽可畅所欲言,没有必要画地为牢;再其次,对于团结的理解,我比较赞同凯文先生的观点,就是要大力提倡团结,但是有原则的,不能搞成只要你好好,我好好,一团和气,不辨是非,就是团结。这种团结一般没有什么价值,于族人的发展恐怕也不利,而经过充分的探讨、辨正得出的共识,我认为更能促进团结和凝聚力。另外,不主张nong.john先生这种自己先替大家定规则,然后以此为标准衡量其他人对错的方式,我看前些日子,凯文族人和农安业族人争论,安业先生似乎也有这个倾向,现在不愿再次看到。仅为个人观点,请族人指正。
  • 姓名:农照福
  •  
  • 时间:[2011/7/23 19:13:45]  邮箱:
IP:113.119.220.190  电话:  QQ:  地址:
感谢农品振族亲给我的疑惑诠释,更是给我增加了见识,使我了解更多的历史。我不认为此留言是争吵,而是探讨自己不解之意!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本人也认同农侬姓为同根同源的说法。但我只是想了解本姓的真正来源,别无他意。在此,顺便给大家讲述我的经历,不知大家对此是否感兴趣?念小学五年级之前我都在老家靖西,到九十年代初,我就跟随父母来到广东粤东地区就读直至中学毕业。现也在珠三角地区打工。刚到粤东的学校报到的第一天,老师看着名单当着全班新生说,怎么有姓农呢?因其所未闻也!给那时虽年纪方十一二岁的我心里有点“阴影”。不知所答。而后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农姓的更多的了解,且知道了农姓在汉族集居的地区或省份比较少,另因缺乏名人所致,使很多外省人未闻此姓。上网偶然进入农氏网,看到我农姓发展到现今如此多人,很是开心!风水轮流转,相信族人通过不断地奋勇进取,就有属于咱族人如花似锦的未来!要发展,首先重在教育。追根溯源只因“孝”,“教”有孝才有文。咱不能停留在过去历史的认知,应站高点面向更长远的未来,要敢作敢为,吸收优秀的汉文化,方才进步。汉族的语言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江西赣南,广东粤北的梅州、河源、韶关地区,粤西的廉江以及广西桂东南的北海、博白等这些地区讲客家话。而讲闽南语系的有广东粤西的湛江地区、粤东的潮州、汕头地区,海南省以及闽南、台湾地区。还有讲粤语(白话)的是珠三角地区、粤中西部、粤西部及香港地区和广西桂东的玉林、梧州地区、南宁。这些地区在2000年国务院未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法》之前,昔日很多中小学都用汉语方言教课。使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不会讲国语。但这些地区大多由于经济发达,使人才云集,已今非昔比。可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姓名:NONG.John
  •  
  • 时间:[2011/7/23 11:51:26]  邮箱:
IP:113.14.119.234  电话:  QQ:  地址:
农伯伯说得好!我很赞同!团结诚可贵,奋进更可嘉!我们族内别再纠缠以“借音”为姓,还是相信“僚侬来自中原”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团结在以侬智高精神为榜样的旗帜下,团结、和谐起来,共同奋进!即: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关心族群。这就够了!
   如果那个违背这些原则,就全族共讨之!
   这是我的建议,望大家讨论。
  • 姓名:农伯伯 RI MENG
  •  
  • 时间:[2011/7/23 2:04:31]  邮箱:
IP:113.89.23.42  电话:  QQ:  地址:
我觉得如此争论下去,唯有引发更大的争论,产生更大距离,谁不让谁,团结从何说起?老是吵来吵去,何时是个头?这个网站已经明明写明是构筑和谐而建的,现在反而是被用来引发族人矛盾的,实在有违目的。有问题相互留下电话私底下沟通嘛,干嘛要拿到这里来斗呢?以后还有更多的年轻一代族人要来看的,来了解我们族人历史的,如果看到这里争论不休,是不是他们也要为这样的问题继续这样争论下去呢?关于谁农谁侬历史知道,现在是首先要搞好团结,相互谅解,求同存异,努力领导当地族人发展经济,教育好年轻的下一代,能更胜我们这代,一代比一代强,从文从武的人多了,自然会有名人出!本人说话比较直,确是发自内心的,很多族人告诉我进到网站本想留言的,但看到此情形却无从下手,我们都在关注我们族人的发展,也缅怀历史伟人,既然历史赋予我们的姓氏,那就要担负起责任,把他延续下去,抬头挺胸做人,堂堂正正站在世界姓氏群中,自豪说出“我是中国人,我姓农”
  • 姓名:农品振
  •  
  • 时间:[2011/7/22 22:17:42]  邮箱:
IP:116.52.170.213  电话:  QQ:  地址:
虽然你问的是管理员,但我也略微知道一些,试作介绍,但愿对你有些帮助。你这个问题问得有些“问题”,首先,你自己已经回答了所提问题的一半,既为“族亲”,那就应该是壮族,否则就谈不上“族亲”了;其次,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约1800万,其中壮族人口近1600万,占自治区总人口和31%左右。广西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和壮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壮族和汉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于1958年3月成立了以壮族命名的自治区;再次,由于解放前没有所谓“民族”,只有“人”的称呼,包括壮族在内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解放后,进行民族识别,才将有共同经济、社会、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统称为某某民族,壮族一开始被识别为“僮族”,因“僮”字容易被误解为民族歧视,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于1965年改为“壮族”。现在,虽然都统称为壮族,但是内部各区域的发展并不平衡,文化的保留传承程度也不一样,大体上是桂西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留得较多些,而桂东很多壮族地区的壮文化因素已经不明显,或者说保留得不多,你感到疑惑,甚至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壮族,是否是因为这一个因素。我觉得,不管从法律的层面,还是自我认同的层面,他们是壮族是没有问题的,大家对壮族的认同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也反映了在各民族(主要是汉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学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不能弄得越来越让大家觉得不像壮族,或者说不能让壮族越来越不像壮族。有些啰嗦,但愿对你释疑有所帮助。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72/107页

发 表 留 言
留言类型:   
验 证 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
您的姓名: *  必填选项
联系地址:   可不填
联系电话:   可不填。手机、电话、传真
联系QQ:   可不填
邮箱地址:   可不填
留言内容: *  必填选项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31999247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

V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