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NJK.nong
- 时间:[2011/8/11 23:13:40] 邮箱:
由壮族在线留言想到:“壮族先民是珠江流域文明的开创者,壮族先民骆越人所创造的骆越文化是珠江流域历史上最早最灿烂的篇章之一,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崖画文化、龙母文化……曾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风雨的侵蚀以及种种人为的原因,壮族历史上这一灿烂的篇章早已斑驳破碎,成为难以追寻的遥远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这里所指的“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请问这个“骆越稻作文化”源头在哪里?现在的实际是:广西本来想保留的水稻种植传统地项目,最终还是被专家们移到湖南去。为什么?是因为湖南才是南方水稻发明的策源地;广西为何争不来 ,是因为广西壮族无法证明自己是哪个祖先发明水稻种植。这么一说,我们研究壮族,有什么资格称此呼?
再说所谓的“骆越的铜鼓文化和崖画文化”,铜鼓,根据中国科学院专家研究结果,还是炎帝部落南下支系所作,人家专家已比对过各地铜鼓标本,铜鼓并非是壮族独有,而我们壮族研究却把其当作世界独一无二的“壮鼓”这不让人奇怪吗?
关于“骆越的崖画文化”问题,举世闻名的左江崖画就挂在我们壮族人头上数千年,说准确点,就是画在古代的侬峒腹地。我们的壮学专家为什么至今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倒是与左江崖画同类得贵州崖画被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们突破,说贵州红崖崖画是炎帝共工支系族谱。又是炎帝!看来炎帝子民还真是遍布南方,难怪连泰国人也能记得起。我们壮族人,尤其是农(侬)氏人干嘛就这么咬定非我祖宗也?! - 姓名:侬稔虎
- 时间:[2011/8/11 21:33:42] 邮箱:
农锐先生这个替身先生多日不露面,还以为是在闭门思过,原来是繁忙得紧,一上来就要邀功请赏,不知他的主子有没有赏钱发给他。我看这段时间他至少做了几件重大事情:一是兢兢业业地检垃圾,而且收获颇丰,其中价值最大的就是捡到黄姓学者(在下偶尔见到此公言论)的冷饭,农锐先生没有来得及热热就搬上来了,大家不怕那股馊味的话,可以仔细闻闻,应该是百味杂陈,当然主要应是馊味和汗味;二是终于当上特工了,果然不虚此行,掌握了大量的“内部”消息,其中之一就是某独分子已经到广西,大家确实要小心,因为农锐先生已经证实了“我们这场所谓族源之争,显然就带有其影响色彩”。当然,在佩服农锐先生的这种灵敏嗅觉的同时,也提醒他,不要太沉迷于工作,要时时刻刻提防人家已掌握你告密勾当,进而除掉你,虽然你有替身之术,人家不一定逮住真身,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小心;三是农锐先生以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一往无前地走向世界,兼职搞外交去了,在为世界大同奔走呼号,而且战果初现,已促成了“泰国的傣族”(第一次听说)与汉族成为“亲兄弟”,同时怒壮族之不争,没有像“泰国的傣族”一样“说”和做,没有“跟屁”成为“亲兄弟”,并向壮族同胞提倡了严正照会,要求壮族马上向“泰国的傣族”这个农锐先生的“孪生兄弟”看齐、效仿;四是顺便将侬智高鞭尸了一回,在宋朝军队打败侬军的近一千年后,再次将这个“让我们广西农(侬)氏惨遭灭族之灾”的祸首——侬智高打败,我看如果他终于发现侬智高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的话,估计他要将矛头对准为侬智高翻案的诸多学者了,请这些学者注意自我保护,已经故去的也要请其后人将所归道山地点保密好,不然农锐先生恐怕要动用封建连坐之法,一一鞭尸;五是农锐先生终于找到了炎黄陵墓,顺利地完成了DNA比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自豪地代表炎黄子孙说话,警告了这些不听话的“土著”们,要当好农锐先生的跟屁虫,尤其不要独立思考。农锐先生现在正在观察后效,同时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下一步的措施计划,各位“土著”们,如果你们识时务的话,就应尽快学习领会这位替身先生的指示精神,为更好地当好这位领袖的顺民而努力,现在至少要及时表示效忠,因此,请各位“农氏弟兄们好自为之”,否则,将视同侬智高“反贼”,连诛九族。
我此前已经领教过这位替身先生的杀威棒了,至今仍然异常后怕,日日两股战战,寝食不安,各位“农氏弟兄们好自为之”吧。切切。 - 姓名:nonglj
- 时间:[2011/8/11 20:38:45] 邮箱:
在下不才,认为土客之争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并不矛盾。其实我们农侬族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中的绝对多数都会认同自己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炎黄子孙统称中国民族大家庭的所有民族同胞(现在官方认为是五十六个民族),当然也包括我们农侬族人。民族团结与我们农侬族人探询自己的民族起源,有什么必然的矛盾呢?一说起农侬族人的本土性,就会影响民族团结,危及国家利益?这是什么逻辑,这是“文化大革命”的思维! - 姓名:农锐
- 时间:[2011/8/11 18:07:25] 邮箱:
在壮族在线网上捡到这么一条疑问:“壮族的历史比汉族的历史还要稍早。众所周知,汉族主要是以五千年前黄帝入主中原时为历史起点,所以,汉族现在主要承认黄帝是他们的人文始祖。因此,他们每年清明都公祭黄帝陵。壮族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炎帝神农部族南下时就已进入稻作农业文明,毋庸置疑,炎帝族群到南方后创造的沿用至今的耕作农事季节及其农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炎帝到南方后所创造的连山八卦、连山易也深深地影响整个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毫无疑问,现在壮族民间中流行的巫术、医术、命理术、风水术等,无不打上此烙印!有研究人士说,泰国的傣族人也承认炎帝,他们都说:“汉族与傣族是亲兄弟””。我想,也正因为如此,泰国与中国一直保持良好的国家关系,尽管我们不了解国家间的具体关系。
壮族人为什么就不是这么说呢?我们不是总认为,傣族就是我们壮族的孪生兄弟吗?现在看看,我们壮族舆论非但如此说,还有人跳出来,竭力否定壮族民间保存的家谱,进而否定壮族非炎黄子孙,还煽风点火,鼓吹壮族“独立族源”,这些人故意寻找或罗列壮族各姓氏的所谓“壮族姓氏来源”,人为制造“姓氏来源”!在壮族群众中,已造成很坏的影响!
从这里来看,现在,我们农侬研究刮起的这股否定炎帝子孙的歪风,必定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并非简单的族源争论。希望凡是农氏族人,尤其是广西农氏族人切不可盲目随从,要擦亮眼睛,要辨别好方向。否则我们要陷入难堪境地。因为我们与千年前的侬智高有着直接的关联,侬智高的荣与辱,是关联到当今广西农氏荣与辱,因为,侬智高的起事和惨败,不但让我们广西农(侬)氏惨遭灭族之灾,现在的所谓族源之争,也已经导致我们农氏族群被拖入了难堪境地!
大家也清楚这场沸沸扬扬的“土、客”族源之争,由来已久,加上有可能存在外在势力的搅局,情势更加复杂。已有内部证实,疆独分子到过广西活动。因此,我们这场所谓族源之争,显然就带有其影响色彩!
望农氏弟兄们好自为之!农锐不才,一口难辩众“土著”,但,我还是我!
——农锐赠语 - 姓名:侬稔虎
- 时间:[2011/8/11 12:48:00] 邮箱:
花山壁画,一般来说,还是称岩画,壁画一般是在建筑物内或人工开凿的洞穴、岩壁上,当然如果从岩壁这个概念上来说,称壁画也可以,只是用大家相对约定俗成的名称,较为容易理解。花山岩画是以壮民族为主的先人绘画的,这个没有太多争议。NJK.nong先生说是神农族南下时所作,还需要有证据。但需要弄清楚的是,神农氏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史籍记载的传说可为信史,那么,因神农氏本身就在岭南活动,不需要“南迁”岭南。贵州什么地方的岩画是族谱,记载了什么谱系,我因为孤陋寡闻的原因,之前所知甚少,如果NJK.nong先生有更详细的介绍,肯定受族人欢迎。此外,神农族南迁,史料上没有记载,就是首次较系统记载传说中的炎帝的《史记》也没有涉及,自认为是神农氏后裔的部分壮族支系的口碑传说里好像也没有相关资料,NJK.nong先生如掌握,也希望向大家介绍。另外,诚如农星国先生的设问一样,从分布看,神农氏或侬农氏之前如确在在北方,那后来他们应该是举族南下的,这个南下未免太彻底,跟神农氏及侬农氏有关系的人,一个不剩地全部南迁,而且全部涌入壮族地区,这需要有非常严密的组织,还要有相当的人力、物力,估计为原始社会末期的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应该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奇迹,较之其他族群的迁徙,确实太“高级”、太彻底了。而且,如果历史上真的有一个神农氏的话,他们南迁以后应该是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了,他们在古中国的活动情况也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南迁以后,炎帝神农氏就自绝于古中国,不仅当时的人没有口传或记录一丁点信息,连约若干千年之后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也竟然一无所闻,后人也不在神农氏南迁地哪怕建一祠一堂,相反却在两湖等地争得不可开交。显然,神农氏一个不剩地举族南迁以后,正宗后裔没有一丁点纪念的意识和形式,倒是不相干的原居住地的非后裔们却争相纪念,这个应该又是一个千古谜团,期待能够早日解谜。 - 姓名:农品振
- 时间:[2011/8/10 22:22:32] 邮箱:
更正:适才上传之拙文中“黄帝”为“皇帝”之误,为拼音输入法之功劳。特此更正,并向族人致以歉意。 - 姓名:农品振
- 时间:[2011/8/10 22:06:07] 邮箱:
感到现在专家多了去了,《寻根》上的专家所研究的东西,没有看出什么新意,就是一些陈词滥调,随便翻翻一些历史书籍或工具书就查得到。我觉得,这种研究实际上还是站在他民族看侬农姓氏来源的角度。照我的理解,侬农族人才对自己的这个姓氏最有发言权。但是,因为侬农氏以前并没有文字,口传又避免不了以讹传讹,而首先使用的先人又不做记录。现在看来,恐怕真的没有能够真正弄清的时候了,但是如果能够有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那肯定是好的,因此这种研究也还有它的价值存在。其实,我也曾查阅过一些资料,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侬农姓是一个壮族侬农族群的姓氏这种观点比较有道理,是取汉名时音译而来,至于来自森林,还是侬农自称(比如我所在的这个支系就是自称布侬),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比较肯定的是,不会来源于传说中的神农氏、农正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或者,即便是第一个使用侬农姓的先人是看到传说中神农氏的“农”而取为姓,侬农氏的姓氏也不等同于神农氏,更不存在侬农氏就是神农氏正宗后裔的证据。但应该承认的是,侬农氏也是一个不断交融以后形成的具有相同姓氏的族群,这个族群并不是体质人类学上的血统非常单一的族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其他人群融入,甚至就有传说中的神农氏后裔融入了现在的侬农氏族群。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侬农姓族人的姓氏与传说中的神农氏等同。也就是说,可能取神农氏的“农”为姓,但是,壮族侬农族人并不是(或者是绝大部分不是)神农氏后裔。前期日子,凯文先生发表了他的观点,我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也还没有解决侬农姓是何时、怎么出现的这个问题。至于说,陆姓族人把陆姓来源于鸟的说法批为“鸟理论”,则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陆姓也是壮族取汉名时的一个姓,还有卢姓,这其中应该包括原来的土著壮族取陆为姓,也包括了融入壮族的陆姓其他人群。这个“陆”姓,用汉语来说肯定没有区别,就像神农氏的农与壮族侬农姓的“农”一样,但是具体到使用的族群就有区别,就有可能是以鸟为部族图腾的壮族先人因壮语“鸟”发音与汉语“陆或卢”接近,就以“陆或卢”为姓。甚至,这部分人取汉名的时候,周围就已有融入的陆姓人,也就以此为姓,但从来源上说,人本身是有区别的。因此,还不能全以姓取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姓,就我所知,有些民族地方,在取汉名时,任课教师是什么姓,全班学生就起什么姓,我们不能说,这些学生就是这个老师的后裔。因此,不能以同姓陆,就肯定所有的陆姓壮族就是同源。也因此,这个陆姓朋友也没有必要因为有人认为壮族陆姓来源于鸟而将其批为“鸟理论”。
其次,在中国,姓氏成为一种严格的区别和标志,实际上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就我知道的,仅仅两千多年前,比如汉代记载的史籍,就有很多著名人物只有名没有姓的,包括汉朝树为正宗的孔子也不姓孔,但是,现在他的后裔都以孔为姓,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还有,统治阶级为了保证权力不外落旁人,保证世袭的血统的纯正,就规定了一些当朝统治阶级的姓,如宋朝还专门规范了百家姓。此外,一些姓,是跟部族国家有直接联系的,最典型的是,周进入部落联盟国家以后,部落国家大多以地名为姓,什么齐、陈、韩、代等就如此。秦进行封建制以后,诸侯分封地就成为子民的姓。甚至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如日本,也是这样取姓,如田中、渡边等等,就以居住的环境为姓。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一些本来有姓的就不会以地名为姓,只能说大部分是这样。此外,黄帝赐予的姓,即所谓的“国姓”,近一点的如著名的郑成功,他本不姓郑,但是,黄帝赐了姓,他及后裔就姓郑。
其三,姓氏被加入了正宗和不正宗的观念。由于姓氏被人为地纳入了等级制度中,加之中国形成的继承制度,还有“名正言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等观念的形成,姓氏也披上了等级的外衣。实际上,很多人观念中出现的姓氏尊卑观念,实际上就是受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觉得皇族用的姓,也因为皇帝为一国之尊而高贵起来,能够用上皇族用的姓或者皇帝赐的姓,就被认为一起荣耀起来,而“草民”就只能用其他的姓。以我掌握的资料,就有壮族侬氏土司不准老百姓姓侬的记载,实际上就是等级观念形成以后的结果。这个时期,也可能是侬农姓分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等级制定出来了,还要保证等级内的利益维护,于是正统观也就兴盛起来,也就是来历要清楚,如果不清楚的话,就是擅入,就名不正言不顺。以少数民族为例,除了曾经入主中原的只有元、清两朝,其他大体上都列入无名无姓的“蛮夷”之列,是受歧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只要有一点名望的,特别是原来并没有汉族名姓的,都要想办法攀附皇族,再不济也要一些名门望族,总之,就是要保证正统的。壮族侬农氏这类情况也不少,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封建正统观和等级观的传入,部分家族纷纷修家谱,列辈分,分等级。但作为侬农姓,因为远离政治中心的原因,历史上并没有特别著名的人物和名门望族,出了一个侬智高,还被定为反贼,于是,炎帝神农氏就是最佳的选择(而《中国姓氏大全》载的“侬罕见姓,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吴人称我为侬,因此为氏。”的说法,可以肯定就是编者不知道来源,干脆胡编乱造)。但只有一个姓氏还不行,还要找到配套的郡望、封地等等,于是乎,什么雁门堂呀、应天府呀纷纷出笼。而后代又不可能不认同,甚至互相攀比、攀附,也就有了前段时期非常热闹的土与客之争、神农与僚侬之争。
其四,姓氏多少反映了族群的发展过程。人类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必须经历相应的过程。壮族侬农氏也一样,从蒙昧时期一步一步走来,是经过了人类发展规律的大部分阶段的。壮族侬农姓氏除了我们今天说的汉名汉姓外,实际上还有未起汉姓名时候的姓氏情况,但现在的研究涉及太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现在侬农姓直接来源于侬农族群原来的姓氏。而原来的侬农姓氏肯定跟自身文化紧密联系,这样的话,也会跟居住环境有关,因此,得姓于鸟、森林等动植物也是不奇怪的。现在农村地区,为了便于区别,还用地方+支系的办法来称呼某地方的人,这是一种传统,当地也不觉得不妥。而平常我们作自我介绍时,必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这应该不会让人明显地感到尊卑。因此,壮族的一些姓氏如果与这些事或物有关,我认为也是客观的。古代史籍记载的周朝征调熊、虎、狼等征战,并非动物的熊、虎、狼,而可能是以熊、虎、狼为图腾的部族,这些在当时可以作为部族的代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演变为姓氏。因此,这不关乎尊卑,而是文化传统的延续。现在如果研究出某姓得姓于森林、鸟、牛、虎等等,也不奇怪,并不会因此而变得卑下。而现在文明程度高的族群如果被证明与一些文明程度较低的族群有渊源上的联系,于文明程度高的民族的形象、声誉等也不会有影响。所以,在侬农姓氏的研究上,我觉得不妨放开些,眼界放宽些,不必顾忌太多,甚至不顾事实攀附曾经的皇族或名门大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如果完全按照汉文典籍来研究,甚至就按《百家姓》来研究,十有八九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 姓名:壮人
- 时间:[2011/8/10 18:34:39] 邮箱:
现今的壮族真的是骆越后裔,显得证据不足;现今壮语言也很难说就是骆越语。凭壮民族片言只语壮语地名就下定论骆越国古都所在、壮族是骆越古国的遗民,未免太武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