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农江静
- 时间:[2011/8/21 16:17:50] 邮箱:
能与侬稔虎、农安业两位学识渊博的先生探讨、交流,小生深感荣幸!希望两位先生平心静气一起来研究我们农侬氏来源的问题。至于田野研究,小生才识浅薄,断断不敢在农侬氏满腹经纶的前辈面前班门弄斧。只有望其颈背洗耳聆听。
侬稔虎先生曾经深入越南实地考察岱侬族群,注意到了岱侬族群使用汉字,文字运用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细节,难能可贵!研究得很深入,辛苦了!不错,当地人的语言、书写习惯和我们使用的习惯是有差别。同样的,现在粤语的使用和普通话也有很多差别。比如相声常常提到广东人的笑话“你洗先”,南宁白话也存在这个语法的运用。普通话是把助词“先”放在动词“洗”的前面使用方式是:"你先洗",而粤语是倒过来的。壮话也和粤语有很多地方相同的。在边界的时候,我就发现当地人把尊呼放在名字的前面,例如:哥海、叔小。。。。。。,这个是不是古汉文称呼某个人物时先唤官名或尊称再提姓名------大圣先师孔夫子丘-----的一种伸延继承呢?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不能按一个地方一个地域来做标准的。两广、越南等地方,属于岭南文化。同属大中华文明。
王力先生是客家人会讲官话,熟悉粤语。他通过自身的体会,通过切合实际的研究而得出的科研成果,是权威的、公正的。如果他存在私心,狭窄的考察面,他就会得出另外的结果。他是客家人,就说客家话的古汉文的继承体。粤语有自己的书写用字,参照汉字基础上也运用了一些古代的生僻字,创造了一些字:嚟、喇、咁等等。。。。。。越南的南文同样也存在这个现象。
我赞同侬稔虎先生所说的,提出一个观点要有科学过硬的证据作为依据,反对一个问题也要同等的条件。但是,在我们没有去全面的理解前人论证出的观点以前,我们最好是认真的去学习去消化。在我们的观点尚未十分成熟、无可挑剔的情况下,只是一个供大家讨论、参考的话题。不能做论据来运用。
借助韦家、蓝家的历史来源,再结合我们农侬家的历史,我们不妨这样想象,农侬氏族人的从古中原途迁至广西、云南,吸收了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历经千百年,和广西各地的人民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民族---壮族。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习惯、方言,是大中华文明的点缀。太纠葛于自身的环境,难免一叶障目。多出去看看、调查,汲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好的研究我们农侬氏的来源与发展。
nongLP先生提出的当今的农(侬)氏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我非常赞成!我提议各县的农侬氏宗亲会抛弃支系的成见,在首府南宁成立一个大而全的农侬氏宗亲总会。推举德高望重、学识过人的老人主持。拉动殷实的本姓富户赞助,组建一个实体产业吸收本姓优秀人才进来管理。所得的利润去救助本姓生活困难户、扶助失学的本姓子弟。 - 姓名:nongLP
- 时间:[2011/8/21 14:34:00] 邮箱:
请大家看看:“岱、侬、热衣三个民族,总人口约210万左右。其中,岱族最多,约125万左右;侬族次之,约76万左右;热衣族最少,约4万左右。其中有一直就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即部分人敏感和排斥的“土著”),有国内搬迁去的,这部分多为国家或土司征调戍边和逃难,也有从泰国、缅甸、老挝搬迁过来。”我们广西的农(侬)氏人,据有人统计才约三十多万。那越南人比我们多,都成了聚集人口中心了,而且还有人迁去-----
别忘了,我们这里是农(侬)氏网站,讨论的是我们农侬问题,即当今的农(侬)氏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没必要牵涉那么广,不要再高谈阔论那些与我们无关的东西。 - 姓名:侬稔虎
- 时间:[2011/8/21 12:45:50] 邮箱:
农江静先生在中越边境工作过,做过田野调查,介绍的情况翔实可靠,我很赞同。而且愿意正常地交流,所以不妨把在下了解的其他情况也介绍一下。
一、关于越南岱侬族群。我也曾经在越南北部访问过一段时间,与诸多越南侬族、岱族族人交流过,还访问到了一些清代从国内(即当前国境内)迁徙到现在越南境内的族人。我重点将壮族的几大典型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比对,个人认为,基本可以确认为同源异流。从我了解的情况看,被认为与壮族有紧密关系的越南族人包括岱、侬、热衣三个民族,总人口约210万左右。其中,岱族最多,约125万左右;侬族次之,约76万左右;热衣族最少,约4万左右。其中有一直就居住在那里的土著(即部分人敏感和排斥的“土著”),有国内搬迁去的,这部分多为国家或土司征调戍边和逃难,也有从泰国、缅甸、老挝搬迁过来。分布在越南北部为主的八个省,使用当地土语、岱侬语和沙语,文字为古壮文和新岱侬文。信仰传统宗教为主,还有道教、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很多人现在还会使用汉文,但也看得出来,当地的汉文与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征,而且吸收了很多岱侬语的语法,用汉字侬语来形容也许更恰当。比如,当地的很多古迹,用汉字,语法却是岱侬语法。举一个例子,当地有一个圣陈祠,用汉语语法应该是“陈圣祠”,这就是典型的汉字岱侬语法结合,祠的对联也是这样,还有更多的日常用语也是这样。因此,越南在使用新越南文之前的语文,还不能说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汉文。这也说明了先有当地岱侬语文,接着又吸收汉文,最后形成了有岱侬语文特征的汉语文(这种事实又会触犯某些敏感的土著排斥论者的神经,但希望他也先去做一些调查,不要信口雌黄,不知道的事,还是闭嘴明智些,不要不懂装懂,甚至装神弄鬼)。
二、粤语与古汉语的关系问题。王力先生确实持这种观点,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王力先生为广西博白人,从小会讲官话,熟悉粤语,在语言比较研究上有先天的优势。特别是他将与稻作有关的词汇进行的比较(这又让一些人敏感),很有说服力。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但是,粤语本质上是在汉语基础上,用粤地发音的语文,从来没有过粤文,这与壮侗语族使用汉语不一样。上述学者有诸多专著论文,闲时不妨看看,也许会有些启发。但是,不管是不是名家,在下的意见是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待,而不是一概否定,或者是盲目跟从,如果没有研究辩证的能力,还是看看就行,没有必要鹦鹉学舌,还要炫耀。
三、三月三的问题。南方有诸多民族有三月三节,如侗、黎等九个民族(在下目前掌握的,族人有更充分了解的,不妨介绍一下)。形式和来源上与古代中原的上巳踏青,曲水流觞等等不一样,与清明,与拜祭黄帝等等没有比对的前提。相关资料太多,不占用篇幅。
四、关于现代壮族基因比对的问题。相关专家组有专门论著(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关数据翔实,不拟再说。但是,我的基本看法是基因比对作为当下一种比较科学的体质人类学辨别办法,只要经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是有更高的可信度的,比之考古、典籍记载、甚至传说等等,要可信得多。
五、交流探讨问题。这个实际上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说明或解释什么,我想,关键是能否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他人同意或不同意,是他的自由。但是,在下还是坚持,支持或反对,要有理有据,而不是只提出反对,甚至责难,又说不清楚反对什么,理由何在,有何证据,再不行的话就随时准备吵架,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事实上,这种人根本就没有探讨的能力和资格,大可不必认真对待,白费功夫。俗话说,青蛙整夜鼓噪天不亮,雄鸡一声天下白,花再多的时间听蛙鼓噪,也没有什么意思。 - 姓名:农江静
- 时间:[2011/8/20 23:43:04] 邮箱:
拜读侬稔虎先生的高作,小生受益匪浅。学术上的探讨无非把大家涉猎、观察的、知道的知识拿出来比较,取长补短,拾遗补缺。
小生在此强调,依据论据共同研究。不要牵涉到当今政治敏感话题,更不要上纲上线,爆粗口骂人。
小生在中越边境当兵几年,工作的需要研究了一些当地的人文、风俗,了解了一些情况。现在拿出来和众族亲商讨。在下打字不好,如果信纸涂鸦表达就确切些,有阙疑之处多多见谅。侬稔虎先生列举的越南侬族、岱族的问题,的确我没有说完,还是打字水平梗阻了文字水平的发挥。
首先声明,我不针对某个人,只是以事论事。
根据我从越南方居住的侬族、岱族人了解的情况,他们很多人的祖宗是龙州、上思、宁明、德宝等地迁入的。例如前越共总书记农德孟,他的太公就是天等迁去。很多人说农德孟是胡志明伯伯的儿子,我在这里说的是他所属的农姓支系。按照传统习惯去理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安南省。越南的国家博物馆里白纸黑字注明,越南真正的独立是1945年。之前是被法国殖民,再之前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番邦。越南的史书称呼自己的领导人是国王而不是皇帝。包括“越南”一词的来历初中历史书写的明明白白系清朝嘉庆皇帝赐予的,意思是越过岭南。越南的官方资料、历史书籍都是用汉文书写,一直到1962年才废除汉文用拉丁文。越南侬族、岱族的风俗习惯、语言、生活习俗和我们边境附近的壮族居民如出一辙。因为大家都是同文同种。
我反感的是某些论坛、某些专家,只是片面的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就大而论的概括整体。比如,谈论壮汉之分时,片面的强调壮族拜祭祖宗是农历三月三,汉族的新历清明节。壮族讲壮话,汉族讲国语。。。。。。等等一些很肤浅很白痴的语句,枉为专家啊!众所周知,中国人秉承的传统节日里是以农历为主导。像春节、上元、中秋的节日都是按农历来过,农历里没有清明节啊,三月有清明时节。九月九有重阳节。三月初一到十五是清明节气,和九月九都是祭祀祖先的时日。三月初三,全中国人都在拜。我们广西人在拜祖先,外省的在拜黄帝!比较起来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说到语言,我只想这么认为现在大家说的壮话只是地方的方言!我斗胆的问一句:广西电视台的壮语新闻除了马山、武鸣、大化、都安等几个县的人,其他的壮语系的居民会听吗?能理解出新闻里说的意思吗?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四川话、湖南话、客家话、潮州话与普通话相距千里,如果按语言来区分民族,看来中国不是五十六个民族咯。各地的壮语,不像白话、客家话潮州话那样有个比较统一的语调。所以,只能以方言论著。现在官方流通的普通话严格来说也不是真正的汉语,纵观历史中原地区有几百年的时间是被其他少数民族统治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血源基因融入了中原。按照中国权威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论证,古汉语的继承者是粤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科院的人类学专家考证出保留古汉人基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两广人。北方地区的现住的居民才有汉族基因的百分之三十。所以侬稔虎现在例举的广西大学等几个研究机构还曾采集现代壮族基因与通常我们说的蒙古人种进行比对,结果是来源不一样。我不敢苟同。
本人的学识有限,为生活奔波,无时间无财力去研究我们农【侬】氏的来源。只能讲本人是了解到的一些东西呈宜大家参考。希望族亲们抛小见求大同,携手共进还原我们农侬氏缺失的部分。如果能实地考察,提出科学的,详实的新观念新论点,能通得过权威机构的论证,不愧为我们农侬氏族人的骄傲。
- 姓名:农安业
- 时间:[2011/8/20 23:41:35] 邮箱:
从读《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我想到了这么几个问题,值得让大家探讨。
一、绪论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国现有民族,他们的形成和现有族称虽有早有晚,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是我国古代民族直接和间接地继续和发展,都是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民族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的。”
从这段话中,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壮族就属于那种晚得族称的族群。按照一些专家已有的考证和著述以及农江静先生例举的韦姓与古代韩国贵族的关联,我们现代壮族的一些大姓如韦、农等与中国古代民族应有着很大的关联,这,显然是毋庸置疑。相反,“壮族农姓之“农”借音而已,根本没有汉字“农”字的意义,即与汉义无涉”,这样的说法,显然就应该值得商榷。因为,从我国民族的语言系属看,壮侗语族就属于汉藏语系!
二、“关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古代史学家给我们记录和留下了大量的资料。近代和解放以前的史学家,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们不仅整理了相当数量的民族资料,编写了一些有关民族关系的论著,有些还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来研究我国的民族关系史”(绪论)。从这段话中,我们现在研究我们农(侬)姓氏族源,应该懂得首先尊重别的专家的著述,特别是名家的论述,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不则手段,一概否定别人的东西,连那些名家也不肖一顾。自己的东西也只不过还处在大概和推测而已,也拿得出要人相信,这怎么不引起争论呢?在此特别说明:本人历来的研究,只不过是检验别人说的正确不正确而已!
三、“历史,包括民族关系史,是古人活动的事实。我们研究这些历史事实,脱离不开我们现在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改变历史,不能改变古人活动的事实,也不应该为古人的行为而负任何责任。”
我们现代农(侬)氏人,的确与古侬峒、侬族应该有“直接或间接地继续和发展”,但是,我们研究侬峒好了没有,侬族是最初如何形成,它的最初先民来源源头又在哪里?我看,若农(侬)氏真的可以说是“本土性”,那么,宁明的花山崖画是最关键,若破不了这个“迷”,说什么“与汉义无涉”、说人家有“攀附事实”都毫无意义,倒不如还是先听听别人,不要自作聪明,总是说“一些人不知道历史,也自诩不不屑与学历史,信口雌黄,----”等等,这还是凸显自己的素养水平而不是别人罢!
- 姓名:侬稔虎
- 时间:[2011/8/20 20:22:28] 邮箱:
看了农江静先生的留言,颇受教益。对其所列诸端我也零星地看过一些资料,特别是所谓胡志明抗法根据地的问题。我也根据当下掌握的资料试着谈谈:
一、关于壮民族问题。解放后进行民族识别,开始的时候,现在的壮族至少被列为8个民族(全国有400多个),以某个典型方面的区别或当地人互相区别称呼的话,有近40个。在归族问题上,一开始出现了非常大的分歧。布僮这一支的人口最多,以分布在广西中南部;其次为布侬支系,分布在桂西及滇东南;另外较多的为布雅依,即现在说的沙支系;其他的还有德宝、天雄、土佬等等。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协商,1956年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即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改称壮族。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一,虽然壮族是在解放后才识别归族的,但是不能说这个民族解放后才有。其二,现代民族的概念,是引进的,特别是斯大林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影响最突出,但是也没有生搬硬套。在现行民族理论和政策框架下,一般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前些时候凯文先生有较为精到的论述,我只作补充),即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民族特征和民族的“人”。不但要弄清楚有些什么人,还要弄清楚这些人组成的族群形成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显著特征。因此,仅仅从这些人从哪儿来,即只考虑祖籍,而不考虑这些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经济生活、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就不能形成一个民族的完整概念。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从体质人类学上考虑,还需要从民族学上考虑。如果仅仅从体质人类学考虑,那现在普遍被认为是壮族的祖先的柳江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要早,是不是可以说蒙古人种都是柳江人发展而来的呢?显然不可能。当然,广西大学等几个研究机构还曾采集现代壮族基因与通常我们说的蒙古人种进行比对,结果是来源不一样。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说,那么壮族跟蒙古人种是不一样的,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壮族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血统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谁也不能说壮族就是纯粹的、纯血统的柳江人直系后裔。另外,壮族之所以为壮族,是有其较为典型的民族特征的,这些特征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特征。否则,如果说所有的文化都是中原带来的话,那就不存在现在明显与中原文化有区别的文化样式。这种区别并不是共同使用汉字就可以一叶障目地否认的。实际上就是,从人上来说,以柳江人为基础的壮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外来的其他人融入,文化也一样,不断受到中原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的融入,到一定时期,形成了有明显的民族和区域特征的文化样式,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些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本民族文化基础,一切都是外来的“高级”文化;或者彻底排外,完全的否定外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认识,我认为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农江静先生决然地将我(不敢代表凯文、农品振等诸先生)的观点视为纯粹的本土派,以示与所谓的外来派作区别,我难以苟同。包括农侬姓族人,我也从来不认为纯粹的本土或外来。
二、关于越南侬族、岱族的问题。农江静先生好像没有说完全,事实上,古代越南一种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古代的统治实际上由于地处边境,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古代的帝王对自己的疆域也是模糊的,更不要说现在有界碑的边界。反正,四海之滨,都是皇帝的。直到唐朝设立安南都护府,这种统治才有较为实际的内容。但是到宋,在丁氏政权时期,越南名义上属于天朝,但实际上已经脱离,到明清的李朝,越南实际上已经独立。当然,法国把越南变为殖民地以后,中国与法国发生了中国战争,这时候,出于军事的原因,本来就模糊的边界成为了战场,进一步模糊。而人本身,更是由于以部分戍边部队、边民、流亡土匪等组成的黑旗军的进入,这一代的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传统就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侬族、岱族等,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外来的人口。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现在越南的侬族、岱族等与中国的壮族特别是农侬族群在族源上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在分居两国的情况,是历史造成的,并非壮族或侬族自身造成的。包括侬智高出生地的问题,我们说是在靖西,越南说在越南广源州。其实,由于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难以确定,争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不能否认政治因素的影响。就我看来,现在考证侬智高的出生地固然有难度,也需要。但是有一点,侬智高时代并没有现在的这条国界,他在壮族或者说农侬族群地区出生是没有问题的,而不是从哪哪来的名门望族。他起事也没有现在的更多的附加意义,就是为了统治以他出身的地区为中心的这一农侬族群广泛分布的地区。但从今天来说,我们也应该承认,侬智高起事客观上使这一代留在了中国的版图。当然,后来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农江静先生所说的这个情况,但是,这条边界从来没有很明确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而现在在一些地段,实际上还存在争议,两国的谈判也一直在进行,更不要说扩大到海域的范围。现在一些人不知道历史,也自诩不不屑与学历史,信口雌黄,还振振有词,想想,颇有些好笑,也让人无奈。
三、族谱的问题。不想多说,我只注意到两个事实,一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开始出现族谱期间约有3000年以上,壮族地区的族谱更晚,一般就是在清中期或以后,更多的是在民国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热起来,又出来一批。但是,不管远近,我关注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近现代5000年以上的谱系怎么连上的,我觉得实在难以征信。二是,攀附的事实,不仅仅是壮族包括农侬姓的问题,一部分人没有必要过分敏感,还是要有较为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才行。即使一部分人认定存在的黄帝,传说他有25子,但得姓的好像也只有15子,其他的还是无姓,贵为皇族而无姓,现在一些人是难以理解的。而以此比较农侬姓就是来源于神农的说法,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只有期待高人的研究了。三是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合用以后壮族怎么用,壮族也没有自己原生的姓氏等等,需要研究。四是韦姓的问题,恐怕类似。唐代典籍将韦姓列为当时岭南地区的大姓之一,但是没有关于来源于韩姓的记载,更多的是《百家姓》等等类似图书记载,属于什么情况需要研究。
不免啰嗦,也不一定有道理,交流而已。
- 姓名:农江静
- 时间:[2011/8/20 2:54:07] 邮箱:
看罢侬稔虎、农安业、凯文、农品振、农锐等先生辩论,在下为众先生之文采所折服。先生们稍安勿躁坐下歇歇,且听小可放言几句。不妥之处敬请原谅、指正。
据各位先生所畅谈之意,小子斗胆归纳一下,众先生的观点分两派。一派以农贤生老夫子为代表的汉胤壮裔;一派坚称农【侬】姓是本土所出。双方皆引经据典各有各理。
撇开政治,我们按照目前已知的权威认证的资料入手,迁移说,汉胤壮裔比较有依据应正!大家是否全面的查看历史资料?侬稔虎先生把越南的土族、侬族拉来与壮族同族之说是对的!不过侬稔虎先生可能漏了一些细节,请先生观看【民国地图志】再发表言论。遵照该地图,从友谊关往南20公里至凉山市北区奇穷河中间归龙州县管辖。1949年毛先生为支持越南的反法独立战争,把老街【保胜】、奠边府、七溪、同登、扣雷【凉山北】、芒街一带,法国人一直不敢进据的领土借以胡志明伯伯,作为抗法根据地。越南旋在该片土地上成立越北土族侬族自治州,掩盖中国支援的口实。至今,该地的百姓不承认是越南人或中国人,他们都自称系【土人】。还有,侬稔虎先生注意到【壮族】这个民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1956年。之前,无壮族之说。政府为了更好的治理广西,接受了韦国清等人的提议在1956年设立了壮族,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先政府曾经调查过,自认是僚人的只有八万,聚居在桂西北一带。中央为了自治区名正言顺的开展工作,把桂西、桂西南、桂西北的人统一划为壮族。韦姓是广西的大姓,也是壮族人一支比较大的组成部分。但是大家去看过韦家的祖宗祠堂吗?门楣上题个大大的“韩”字。韦家人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战国七雄的韩国贵族。秦始皇平六合后,韩国贵族一路反秦。。。。。。屡战屡败退到广西休养生息,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当时尚属未开化之地的广西,等待时机继续反秦。秦始皇征讨广西的时候,大批韩姓子弟加入骆越族勇士之列反击秦军。兵败后,韩家改姓“韦”。这些字句在广西通史上皆可查到。
如果不相信族谱、父辈的口头传承,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我们农【侬】家因众所周知的缘故,祖辈为保全性命想尽办法,四处漂泊。如同现在的农民工早不饱餐,夜无积粮,他有什么心思去教育子女?族谱上出现断层、错漏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别争吵了!不管是从山东迁移来的,还是本土所出的,只要的姓农【侬】都是族亲!既然我们的祖先世代相处,无言右它,我们为何不把这份亲情永远继承下去呢?!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在学术上,在医学上,在人类迁移上找出新的证据。证实完善或纠正我们农【侬】氏的来源,补充缺失的证据链。拿出行动吧,比凭空想象纸上谈论好! - 姓名:农汉民
- 时间:[2011/8/17 20:01:43] 邮箱:
龙州县新发现一汉代遗址 曾为骆越族人聚居地
2009-12-18 10:14:45 来源: 新华网广西频道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新华网广西频道12月18日专电(记者凌关胜)日前,广西考古部门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新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
近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联江村舍巴屯开展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一些汉代板瓦、筒瓦、陶罐残片,其中最大的一块残片是绳纹板瓦,约有2.2厘米厚。
文博专家据此认为,这是一处汉代遗址。遗址位于明江、丽江汇流形成的半岛前端,是一块堆积起来的台地,形如一个边长60米左右的正方形,约有3600平方米。台地从下至上有3层落差,如同三级台阶,不似天然形成,当地人叫做“龙头地”。汉瓦残片散布于整个台地之上。
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兰日勇介绍,从发掘出来的板瓦和陶罐残片来看,极有可能是东汉时期的物品。他分析,这种形制的汉瓦一般用于官署、衙署等建筑,据此推测,这里在汉代可能曾存在过大型建筑物,不过要揭开其真实面目,有待进一步发掘。
“遗址所在地在汉代属郁林郡所辖,曾是骆越族人聚居的地方,骆越文化比较发达。”兰日勇说,该遗址是广西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遗址。目前,专家组将这个遗址命名为庭城遗址,其遗物将为研究汉代广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