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声明:
  1、本站不是谩骂场所也不是广告平台,所有留言请自我克制;
  2、本站有权对相关留言进行删减,不另行通知;对于不当留言将直接删除,多次触犯者,直接技术屏蔽;
  3、本站留言内容仅代表留言者立场,网站保持中立。
  • 姓名:凯文
  •  
  • 时间:[2011/8/22 9:55:22]  邮箱:
IP:112.112.19.162  电话:  QQ:  地址:
农江静先生说的有道理,在下还是提倡一些有见地的讨论,少一点只会张张嘴批评别人,而自己又提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学识的积累,见识的增长,成果的创新都是需要比较切实的钻研的,在下从来不相信天生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更不要说那些道听途说,或自以为是就能够做到。这里作为族人的讨论平台,固然不需要等量齐观,但还是建议不要老在这儿扔垃圾,放黄腔。否则就像解缙所说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了。在下自己争取不这样,也不相信其他族人会这样。愿与大家族人共勉。
  • 姓名:农江静
  •  
  • 时间:[2011/8/22 3:11:58]  邮箱:
IP:110.73.73.253  电话:  QQ:  地址:
大家继续稍安勿躁,学术上的谈论难免有分歧。我和侬稔虎先生的交流从头到尾是平心静气的,大家把自己了解的情况相互介绍,相互交汇。谢谢侬稔虎先生的教导,使我增长不少的见识。
还原农侬氏的来源,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壮族的问题,不可避免。我们在探讨农侬氏的问题上,只能参考一些壮族的权威文献,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我们也要切合农侬氏的实际情况啊。
关于刘锡藩先生,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先行者,理应令我们尊重。刘锡藩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名家,不折不扣的名家。但他的论著、他的研究成果不能与王力先生比肩。从刘老先生的著作历程来看,凯文先生也谈到了,刘老先生囿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考古资料的有限,日后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还有民族学取得的新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的丰富和改进,他推翻了自己的很多观点,并提出了新观点、新结论。证明了刘老先生在学术上不如王力先生严谨。所以,他只能是名家。王力先生的理论成果,侬稔虎先生也承认了这个事实,近年来华东的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巩固了王力先生正确性,权威地位!王力先生是楚翘,是旗帜,是权威!
独立性的学术,也要有独立性的思路。对于各家各门的科研成果也要去深入的学习了解,广博群书学为我用嘛。千万不系党同异伐。
对于壮语,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壮语的支系很多,很复杂。几乎没有一个标准统一民间十分认可的语音、语调。看来我们不全部会说完广西各地的壮语吧?凯文先生说得对,壮语这块要花十年八年才研究清楚,现在就马上得出关联结论,应该也属于天才的范围。按照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壮语,参照同属岭南语族的粤语寻找共同点相似处,再利用粤语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来研究壮语借他山之石攻玉,达事半功倍呢?
考究一个种族的来历,一个姓氏的来源,是门科学。仅仅局限于本民族本姓氏,不参考其他相近民族、相近姓氏很容易陷入闭固与闭门造车一辙。
至于侬稔虎先生介绍的越南的岱、侬等族人多于国内的农侬氏一事,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家族人口多了,分出一部分人迁移到别处。新的地方繁衍出的人丁比老的地方多,是正常的。客家人方面特别突出。我的家族也有这个现象,在越南、泰国的堂兄弟,他们的后代比我这个留守的要多。
“土著”一词的理解各有不同。比如:祖先到后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百上千年,在后来者眼里,先入为主的是土著。从其他地方迁来的,住久了,对新到的而言,先到者也称之为土著。不要拘于一谈。
  • 姓名:nianqingren
  •  
  • 时间:[2011/8/22 1:14:54]  邮箱:
IP:222.218.173.136  电话:  QQ:  地址:
有道是:弃落后,扬先进!但在理论过程中,我们却频频见到那些“高论者”的逻辑好像是弃先进,靠落后,舍国内,扬境外,这到底是喜还是忧?是“奋进”还是“倒退”?在下不敢妄评,要不然又招来“自诩高等”等之类的臭骂,还请大多数族人网友考一考哦,也请族外网友也评评吧!
  • 姓名:侬稔虎
  •  
  • 时间:[2011/8/21 22:25:05]  邮箱:
IP:112.112.84.38  电话:  QQ:  地址:
农汉民暨nianqingren先生及nonglp等先生一见到越南的岱、侬族就生气,在下因为农江静先生介绍了越南岱、侬等族,也将自己掌握的做了一些介绍,没有想到引来“高谈阔论”的讽刺,还顺带提出先进与落后的问题。我只想说,高谈阔论也没有那么容易,不信请这几位先生高谈阔论一回,而且高谈阔论得有道理,洋洋洒洒得通顺,繁文冗句得清楚,应该先试试看再说。说几句无关痛痒,顺带讽刺的话,实在太容易,我是不屑于此的。
       先进与落后问题的提出,说明了一些人的先人是没有经过那些原始社会阶段的,一生下来就冠冕堂皇,就会吟诵四书五经,就会之乎者也,就高级先进。不仅如此,听说越南的岱、侬等族人多于国内的农侬氏,就生气了,越南的农侬等族人竟敢多于国内,简直不像话。看来得建议越南当局改了这些人的民族,否则伤了天朝高等子民的自尊心。而且还居然有天朝先进向落后地区迁徙的,简直是丢人。幸好可以保证这些迁徙的人跟这些先生没有关系,也不是这些先生唆使的。这些先生自诩高等,却没有同等的文明,更不要说起码的历史知识,自甘于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以管窥豹,却什么都入不了法眼。只有选择无语了。
  • 姓名:nianqingren
  •  
  • 时间:[2011/8/21 20:18:29]  邮箱:
IP:113.14.106.110  电话:  QQ:  地址:
赞成!赞成!“当今的农(侬)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其中关键还是“到哪里去”的问题!既然,“从哪里来”引起太多争议,倒不如大家先平静下来!但是,见到某些人提到越南岱、侬族就来兴趣,而提汉族、神农就憋了气,这是为什么呀?难道我们舍先进文化而取落后不成?
  • 姓名:农汉民
  •  
  • 时间:[2011/8/21 19:52:47]  邮箱:
IP:113.14.106.110  电话:  QQ:  地址:
还是 nongLP 先生那句话:“别忘了,我们这里是农(侬)氏网站,讨论的是我们农侬问题,即:当今的农(侬)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没必要牵涉那么广,不要再高谈阔论那些与我们无关的东西,”也没必要“展示文采”!凯文先生“洋洋洒洒,繁文冗句”还可让人忍着性子看下去,但“信手写来”就不该了。怪不得咋一看第二段,“壮族与古代族群有关系,----”我以为你要论出这个主题,但细心看完后,大失所望!
  • 姓名:凯文
  •  
  • 时间:[2011/8/21 18:05:17]  邮箱:
IP:112.112.19.162  电话:  QQ:  地址:
刚才上楼碰到农品振兄弟(我俩属一个系统,两个单位,我九楼,他五楼,共用一个局域网。本系统农侬姓族人不多,除品振兄弟外,另有一个前辈,因同为农侬族人,闲时偶有交流,话题自然多为农侬族人问题。农姓前辈重视田野调查,几乎走遍了壮族的主要聚居区,目前正在撰写一部关于壮族宗教信仰的著作,已近杀青,在下平时多有请教,颇受教益,可惜他不怎么会使用互联网,有邮件什么的,多交在下或品振兄弟代劳),他询及最近是否上网,说农安业先生近有涉及在下关于农侬姓来源观点的言论,不妨一阅。恰好无事,便遵嘱看了,觉得也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再次质疑而已。既然品振兄弟特别说到了,为尊重起见,也谈谈一些看法,而且不免啰嗦。
    其一,壮族与古代族群有关系,这是一个常识的问题,不需要证明,前次在下还提到没有历史,就不成其为农侬姓族群的问题。更不要说,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与古代族群有关系,民族特征也与古代族群有关系,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横空出世。但是,与这些古代族群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渊源的关系,不是哪一个古代族群古老,就跟哪个有关系;或者看哪个古代族群合适,就跟哪个族群有关系。在下认为,民族的观念产生比较近,上古时期虽也有类似民族的概念,但是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的,而不是从族群、文化、特征等方面去考虑的,封建王朝所谓蛮狄夷越,就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的,至于文化等,是唯我独尊的,即或注意到了,也是可以忽略的,即孟子所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这种观念影响下,封建王朝主张的是“夏变夷”,而随后接受汉文化的“夷”们,一开始就接受这种观念,同时出于能够参与政治的原因,也是必须遵守当时规则的需要,众“夷”们即使亲身感受到了差异,也不可能超前地提到现代民族观念的高度来认识,提出“民族”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少数民族名称形成族称晚的问题,是非常自然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白荷婷教授甚至因此提出“壮族”是创造出来的,其相关著作《创造壮族》不妨一阅)。我们国家现行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结合的结果。“平等”是我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石,也是到这个时候,各民族才更多地从“民族”的角度关注自己的历史,但是,封建正统观的影响,也就是“夏变夷”观念的影响不可能一夜消除,而且存在历史上各民族交融的事实,也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民族”。这就为“攀附”提供了条件,大家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从无父无母、无名无姓阶段过来的,都是从最初的“天授神权”的某某帝某某氏那里来的。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暂且不说是否存在过,但相应观念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与这种“天授神权”观念有关,即并非完全是通过政治或武力得来,是正义的,是正宗的,正统的,延续有序的。材料实在太多,早的如武王讨纣,之后三国时期,不管哪个“王”,都要说说自己是某代皇室胄裔,是正统的。再不济,像曹丕当了皇帝以后,也要把曹操追封为武皇帝。包括满清入关以后,虽然不好与“三皇五帝”们联系,也要编一个来源于始祖与天神交合而得以延续的神话,随便找部清史看看就知道。现在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还有这种观念,暂且不说农侬姓来源于哪里的问题,其他姓氏也还很普遍。应该承认,不能全盘否定,但肯定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更不能以此作为唯一的依据,更不用说那些通过“研究”汉字字形得来的结果。因此,本人根据农侬族群历史、“侬”字侬姓有记载于典籍、与本民族自称的关联情况、可能与部族图腾关联情况、农侬姓绝大部分集中在一个族群使用,以及壮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等等,提出了农侬姓是一个壮族姓氏的观点。当然,也不一定正确,但是,目前还坚持这个观点,他人反对或商榷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否则,难以盲从其他观点。
    其二,关于壮侗语族与汉藏语系的关系问题。这个本来没有必要说,因为中国汉藏语系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个语系,分出汉藏语系,是为了与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作区别。这个语系内的各语族、各语支区别非常大,语言学上通常认为具有可比性的一般是语族以后,到语支才有比较具体的比对条件。或者说,由于语言是人人、天天都要使用的,从我们平常的直接感受就可以进行区别,除通用的汉语和本语支外,除非专门受过训练,在下还没发现天生就听懂其他语支的语言天才。因此,把壮侗语族属于汉藏语系作为农侬姓的“农侬”与汉字“农”关联的依据,估计要花十年八年才研究清楚,现在就马上得出关联结论,应该也属于天才的范围。当然,既然是语言学上的内容,如果论者根本就不会讲农侬壮话,那你怎么跟他说都没用,就像本身不懂英语,但偏要研究汉语与英语的关系一样,除了绝世天才,其他人恐怕没有这个能力。也因此,要研究农侬姓,而不掌握农侬语言,也就只能从汉字农的字形、汉音上来研究。或者,会讲农侬壮话,又视而不见,这种研究,本来就与在下的南辕北辙,属于自说自话,没有可比性,不拟再掺和。
    三、关于名家问题。实际上还是怎么对待研究的问题,在下认为,不管是什么名家,其成绩任何,或者有什么显要的名头,对其劳动成果肯定是要尊重的。但是在具体研究问题上,在下关心的是,他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论据、依据,是否有道理,从不会关心他的出身。因为人无完人,多大的名家,也只能在某个领域有所贡献,不能因为是名家,就条件反射地以反对引起注意,以此博名;也不会盲从,只要是名家就认为是正确的。所谓学术独立,其意义就在于此,否则,名家都研究了,那其他人还有必要重复吗。前次,在下还提出过,对名家的观点,需要整体地关照,要看其观点的变化,特别要看他最后的观点或结论。还是以刘锡藩先生为例,解放前,囿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考古资料的有限等等,他提出了大量的观点和结论,到解放后,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出现,还有民族学取得的新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的丰富和改进,他推翻了自己的很多观点,并提出了新观点、新结论。对这种情况,如果不看前后,不整体掌握,那引用的肯定是断章取义,刘先生九泉有知也不会认同。因此,说实在话,在下从来不注意谁的名头大,只注意其观点、论据、结论。当然,有认正统、跟名家习惯的肯定不同意,也算是人各有志吧。
    信手写来,不小心又洋洋洒洒,繁文冗句,还是打住了事。
  • 姓名:农江静
  •  
  • 时间:[2011/8/21 16:40:27]  邮箱:
IP:171.36.24.152  电话:  QQ:  地址:
我们农侬氏不存在攀附事实,不存在盲目崇拜。不管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样的人物,他能繁衍我们这么多的后代,已经是令人折服了。农德润大哥说得好:哪怕我们的祖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古代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生存、能爬山涉水的来到广西。他的足迹是我们的骄傲!
侬智高的伟绩使我们有更令其他姓氏侧目的资本,我们不能永远的躺在这位雄祖的身影下。我们要在当今社会里、各行各业里、各个领域里出人头地,用自己的成绩去完成雄祖的雄心。希望农侬氏的学识渊博的先生们,多多培养我们农侬氏的后辈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60/107页

发 表 留 言
留言类型:   
验 证 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
您的姓名: *  必填选项
联系地址:   可不填
联系电话:   可不填。手机、电话、传真
联系QQ:   可不填
邮箱地址:   可不填
留言内容: *  必填选项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32105229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

V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