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与桂林古石城之谜初探
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与桂林古石城之谜初探
来源:农氏网     作者:银景旭,郭金宝     上传时间:2011-1-11 12:54:04   点击数:16850

  (桂林市人事局,广西桂林541001)
  作者简介:银景旭(1954~),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桂林市人事局高级政工师;郭金宝(1962~),男,北京顺义人,桂林市人事局高级政工师。


  从桂林出发沿321国道南行40公里便是阳朔县葡萄镇。近年来人们在葡萄镇西北部距321国道约6公里的葡萄镇杨梅岭村委境内的崇山峻岭问发现了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石城。
  石城依山而建,按东西南北方位建有四座城门,门成拱形,分内拱外拱两层,中间设有门栓石臼用于安装城门竖轴,与石墙为一体,墙厚达3.7~4.6米,门高约3.30米、宽2.90米。石墙由大小不等的规则长方体青石块依山砌成,建在陡峭山峰之间海拔400~5O0米的山坳上,现每座遗存的石墙长度约40~60米,直建到山峰陡峭之处,出入任何一座城门都需经过约900级台阶。石墙和拱门不使用灰浆和任何填充物,也未发现一钉一铆,完全以方石之间的契合力支撑而成。每座城门间距约3公里,城内方圆约10平方公里,依山势筑有24座小城门(现多残缺),将古石城分割为若干个独成体系的小城,而整个独成体系的小城互相连接,构成了古石城的有机整体。城内依山势地形建有0.6~1.2米宽的道路,由不成规则的青石板铺成,可供人畜通行,四通八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之间的道路较宽,显然为主干道。
  古石城里现有两个自然村,村民居住的房屋,基本都是座北朝南而建,均用方整的片石筑成,不使用灰浆、填充物和一钉一铆却历经风雨坚固异常。位于东门的大岩头村现有山民18户、105人;位于北门的小冲村现有山民30户、178人;西门外山脚下背靠马鞍山的小跃门村,现有山民70户,近400人,其房屋建筑与古石城内的相同,是葡萄镇至古石城的必经之地,成为古石城的重要门户,南门现已无人居住,不远处有几座倒塌的石屋,山民告之此为廖家人祭祖、议事的祠堂。有关专家在早已倒塌的祠堂旧址上,先后发现了三块古石碑,由于风化,碑上的文字大多模糊不清了,但可辨认出“大清咸丰二年”的字样,距今至少有150年的历史了,碑文尽管不清晰,但仍可以看出记载的是当地山民捐地、捐钱修建“祖厅”的情况。
  据当地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阳朔兴坪迁居于此的。老祖宗的墓碑上就有“明嘉靖由兴坪迁居大冲”的记载。明嘉靖年从公元1522年开始,距今已有484年的历史。老人们说,大冲崴原来水源很好,非常适合人们居住和从事农耕,所以曾繁盛一时,后因人口发展迅速,大冲崴(读Dan)古石城兴旺发达的廖家老祖将其六子分别迁入古石城内外的小跃门、木蔸坪、木蔸洞、大平、小冲税(读Dan)和大岩头六村居住,所以古石城周围七个村的人同源于大冲廖姓老祖,廖氏族谱记载,从大冲六子迁居算起,至今已有20代人了,按每代20~25年计算,已有400~500年的历史,而当他们的祖先迁来居住之时,古石城早已存在。
  据考证,七个自然村的村民基本都姓廖,承认共同来源于同一个祖先,个别村子有杨、李等少数异姓,都是从山外入赘而来的。村民们现今的民族成份都是汉族.但村民间语言交流均用当地土语(属壮语),对外则使用当地官语——桂柳语,与阳朔、葡萄的人们使用的语言相同。使用的文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象形方块字。老人们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个民族,目前的民族成份是土改时由当时的政府工作人员确定的。
  桂林古石城,其建筑规模之大、规划之精细、布局之奇妙、系统之完整、功能之齐备、地势之险要、建筑之神奇,在全国当是屈指可数。异常奇怪的是,这样一座古石城,没有人知道它由什么人、在什么年代、出于什么目的而建造。在中国、在桂林、在阳朔乃至在葡萄镇以及古城实地竟然找不到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在大冲古城所发现的石碑,也只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修缮的记录,不能回答和解释以上问题。
  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原队长赵平、桂林市海洲旅游研究院韦海洲院长根据古石城附近廖家祖先墓碑和当地老人陈述的族(家)史推断,古石城距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无论是从建筑规模,还是从布局方面来看,应该属官方所建,民间没有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桂林另一位文物专家张溢桂则认为古石城是民间所建。
  根据当地山民的介绍,关于古石城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为了巩固其统治,调遣各地能工巧匠历经数年建造而成。二是石城建于明朝年间,为靖江王府(位于今桂林市独秀峰南侧,为中国少数几个至今保存完好的封建王府之一)的一个附属建筑,是王府屯军、屯粮的要地。三是石城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附近山民避战乱所建。
  以上三种传说以及专家的推断,目前尚缺文字、实物、历史事件的佐证和支撑。从古石城的现实存在以及考证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关于古石城来历的传说和推断,均未构成解读古石城之谜相互印证的环链,值得商榷。那么,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出于什么目的、和功用在如此偏僻、险要的崇山峻岭中构筑这样一座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完善、工程巨大的古石城呢?这仍是一个历史而现实的谜团。
  笔者在对古石城多次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传说和老人们的陈述,以古石城的功能、建筑特质、布局规模以及古石城出土的浮雕石碑所反映的政治、军事、文化信息诸方面为切入点,试图对桂林古石城之谜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求,供大家研讨。
  一、从古石城的建设布局和四方嘹望、凭险据守、进退有序、工事永备的特点看古石城的军事功用性
  古石城的地理位置和城门、城墙的构造前文已作叙述,不必赘言,笔者认为,古石城首先是为军事功用而建的,主要依据和理由是:
  第一,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整个古石城依山而建、凭险而据.既具有隐密性,又可得地利之便,山多地少、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却不是桂林地区的战略要点。东西南北门分别距漓江、葡萄镇、阳朔县城、桂林市约20、6、21、40公里,到达上述任何一地都十分便利,特别是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年代,从漓江出发可达广西各地,北上可从湘江入荆湖,南下可经梧州通珠江达广州,处于隐秘生存、能攻能守、进退自如的态势,始终掌握主动权,选择这样一个位置建造石城,建造者有准确独到的军事眼光。
  第二,从古石城的建设布局上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将方圆1O平方公里内的陡峭山峰连成一个封闭、完整、自成一体的“城”,城内依山势又构筑了24座小门,将石城分割为若干独成体系的“小城”,小城相互连接构成了石城的有机整体,城内依山势地形修建的道路四通八达,可供人畜通行。这种布局,与中国历史上筑墙围城的城建布局相同,又具备现代常规战争中“网状阵地”的特点,成梯次配置,独成体系又有机相连,每个小城成为整个石城防御体系内独立的支撑点,可逐城防守,延长了防御纵深、延缓了进攻时间、迟滞进攻之敌的行动,增加了进攻的困难,可将一切来犯之敌在突破某个城门后分割包围,进可聚而歼之,退可逐门防守,大量消耗敌之有生力量,在不能坚守歼敌时,也可从容组织撤退。建城者有超常的军事智慧和知识,仅从这一点来看。非劫匪或民间组织所能为。
  第三,从古石城的建筑特点来看,其工事依山而筑、据险而建(前文已叙),坚固永备,城墙厚达3.7~4.6米,可谓“固若金汤”,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易守难攻,对外形成凭险据守之势,一般的防抢防盗不可能费如此之功而为之,显然是作据守防御之用。
  第四,从古石城的附属设施来看,其军事功用十分显著。据实地考证,古石城的建造者在四座城墙所依托的石山海拔500~600米的悬崖峭壁(与地平面成80。~90。角)上,构筑了7个嘹望台.分布情况为:东门面向漓江×山(不知名)1个;西门面向葡萄镇的马鞍山、文山各1个,财山上面向葡萄、自沙和阳朔各1个;北门面向桂林的挂榜山1个;南门目前尚未发现筑有嘹望台。当地的老人们说,登上这些嘹望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可以看到漓江、葡萄镇、自沙镇、阳朔兴坪和桂林市的瓦窑口。笔者曾在小跃门村一位牧羊人的带领下登达财山最低一个嘹望台的底部,整个葡萄镇尽收眼底,这个嘹望台约60×20米平方米,可容纳100余人。这些嘹望台都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取现地的石头就势筑成,同样不用灰浆和一钉一铆。可见古石城建造者高度戒备警觉的心理和对四方动态的高度重视。登上这些嘹望台,北起桂林南至兴坪、东起漓江西至葡萄方圆约1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情况和动态一览无余,任何风吹草动.古石城的嘹望者和首领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准确的信息。我们能从这些设施中体会到古石城建造者的军事素养和它的军事功用。
  以上四点探索与分析,证明了古石城的军事功用性,从古石城的地理位置和军事设施的综合情况来看,是求存凭险据守的态势。


[1] [2] [3] [4]  下一页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新年特惠】欢迎订阅《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  《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编委 2023-1-7
  【书讯】《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将由方圆出版社出版  农氏网 2022-12-23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行四人到云南广南县对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历史和侬氏土司文化开展调研  广南农侬氏族委会 2022-6-29
  关于重建民族英雄侬智高庙的倡议书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1-13
  广南侬智高历史文化寻亲之旅暨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周年庆典邀请函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0-16
  论侬智高反宋的实质:保境爱国正义战争  梁庭望 2020-11-1
  重要公告  侬智高族裔联谊会筹备委员会 2020-10-31
  邀请函  侬智高家族后裔联谊会筹委 2020-10-29
  记南友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养护部农世德  百色养护站 农黄 2015-6-10
  农官新书画作品欣赏(二)  农官新 2012-12-11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244623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