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当代风采 >> “豁”出去,天地宽
“豁”出去,天地宽
来源:农氏网     作者:佚名     上传时间:2010-8-26 13:33:07   点击数:5054


7月2日,田林县六隆八渡笋种植基地内,
从大石山区移民出来的妇女农莲菇在为竹笋松土。
移民政策为那些生活在“不适合人类居住”
的石山区的贫困农民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房前笋飘香。

  一张崭新的台球桌安放在山旮旯农家小院里。农莲菇说:“我空余时间喜欢打桌球”。

  在六隆近2万名移民中,34岁的壮族妇女农莲菇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移民政策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种八渡笋我脱了贫,但现在市场波动,笋价不稳定,但凭加工笋是发不了财的,我还想做点生意。”她言语不多,却语出惊人。
 
  7月2日,田林县六隆八渡笋种植基地内,从大石山区移民出来的妇女农莲菇在为竹笋松土。移民政策为那些生活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石山区的贫困农民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3个小时的长谈,记者被眼前这位像貌平平的女人那坎坷的经历和永不服输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记者终于明白,在数以万计的大山中的移民眼里她为何"了不起"的内涵。

  5年前,农莲菇还生活在只见石头,不长庄稼的田阳县那满镇大列屯,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的话说"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农莲姑的家乡的确很穷,穷到很多小孩出生后发育不良,五、六岁的孩子看上去还比不上二、三岁正常小孩的模样。农莲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渡过了她的童年。与别的孩子相比,更为不幸的是,在她16岁时,父亲便离他们而去,留下7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奶奶、母亲和他们5兄妹。农莲菇在家中排行老三,两个妹妹那时分别才12岁、9岁。生活极度艰辛使她被迫早早辍学,初中未毕业便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她天天披星戴月,跟着哥哥、姐姐在"九分石头一分地" 里拨弄那可怜的几株玉米。

  “那仅有的一点玉米,就是我们一家7口人的命根子。”

  后来,她和同村青年农保国结婚。结婚时没有一分钱,丈夫的家境比她家还惨,老母亲已73岁,4兄弟中一个早年出车祸残废,最小的年仅7岁。"那时贫穷折磨得我喘不过气来,几次想出走,当我回到娘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奶奶时,奶奶抱着我的腿哭着恳求,你姐姐已经出走了,奶奶再也不能离开你,不然全家人只有饿死。当时,我的心就像刀绞一般,但不知到底该怎么办,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农莲菇泪流满面。  

  “我只知道,要生存必须创造一个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根据中央开发式扶贫的政策,百色地委、行署决定,把包括农莲菇在内的19000名生活在极度贫困的大石山区里群众,分三批移居到百色地区田林县六隆镇的土山区。靠种植当地特产八渡笋脱贫。农莲姑第一个报了名。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观念陈旧的丈夫与大多乡亲一样,不愿离家与妻子一起去开辟新天地。农莲姑"威胁"丈夫说:"你不去,我一走出这门就不回来了。”

  决心一定,她背一个、拉一个,带着年仅1岁和7岁的两个孩子离开了那令她伤心又眷恋的大列屯,来到六隆开发区。农莲菇说:"当时这里还很荒凉,包括我在内只有6户人家来。就像从一个尼姑庙到另一个尼姑庙。一把刀、一把锄就是全部家当。

  房屋没建好,就搭草棚,几块石头支起一口锅,吃饭没有筷子,只好砍来竹子自己削。两个孩子天天哭着喊"妈妈,我饿!我要回家",农莲菇强忍着泪水哄孩子。按规定她分得三亩笋地和一亩庄稼地。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一把伞、一条编织袋,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笋地,孩子放在编织袋上用伞遮住太阳。耙地、拨草、施肥,饿了渴了就吃点干粮,喝口凉水。

  “我不知道那段日子是如何熬过来的。”
 
  7月2日,田林县一家台商独资的八渡笋加工厂里,当地女工在精选笋丝,以备加工。
  八渡笋刚开始种收入少,她精心养了几头猪,到1998年初,首次获得3000元的收入。“有生以来第一次把这么多钱拿在手上,那时我觉得好沉、好沉……”

7月2日,田林县一家台商独资的八渡笋加工厂里,当地女工在精选笋丝,以备加工。

  不久,在广东的对口帮扶下,移民的房屋建好了,还通了自来水和电,包括她丈夫在内的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迁移过来了。农莲菇承包的笋地也由3亩增加到40亩,她科学管理,精心护理,1999年获得了6000元的收入,她让丈夫买回一部摩托车和彩电。“现在的收入是过去的几倍、十几倍,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农莲菇说。

  2000年,农莲菇家年收入达到11000元,成为移民中首位万元户。去年,她被任命为六隆镇妇女主任,并被评为田林县首届"十杰"青年。

  农莲菇说:“生活就是这样的,做什么事都不能向命运低头。”

  先富起来的农莲菇经常向乡亲们传授种笋的技巧,并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请专家给乡亲们讲课。目前,田林县六隆镇八渡笋基地已发展到17万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团的一位英籍专家称:“看到了六隆,就看到中国消除贫困的希望。”并三次伸出大拇指连喊“OK”。

  农莲菇告诉记者:“我想去看看大海,大海好宽阔。”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豁”出去,天地宽  佚名 2010-8-26
  记农润芝同学事迹  崇左新闻网 2013-7-23
  龙州农瑞群的民俗情  董文锋 蒋银花 2012-7-4
  读我的岳父  农贵平 2015-11-12
  见义勇为流浪汉农文平  陈东 2012-12-8
  农福同志个人先进事迹  广西平果县第五小学 2012-6-29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农雄军  佚名 2009-7-20
  重回岚光洞  农绍积 2016-5-6
  [传说]淤便山上的侬王宝库  农丰讲述 梁福昌整理 2010-1-11
  感谢北京农尚文先生购入并惠赠《生生长流》图书  农氏网 2010-10-25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208918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