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成吉恩汗与侬智高比较研究基于蒙古、壮民族性格特征的分析
成吉恩汗与侬智高比较研究基于蒙古、壮民族性格特征的分析
来源:农氏网     作者:罗彩娟     上传时间:2011-2-23 15:33:54   点击数:7159

  罗彩娟,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人类学博士。南宁,530001

  一个是统一了蒙古部落,缔造了蒙古汗国并率兵纵横驰骋于欧亚两洲,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一个是发动了威慑北宋朝廷的抗交趾反宋战争的壮族首领侬智高。虽然他们的战争结局不同,但是这两个分别来自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的历史人物,不仅对他们生活的年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八、九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成为人们的重要谈资和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话题。问题在于,为什么成吉思汗的战争规模遍及欧亚两洲,影响了大半个世界,而且能够一次次取得战争的胜利?相比之下,为什么侬智高发动的起义斗争却最终被朝廷镇压下去,以失败告终?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又有如此相似之处,既有对他们的否定和贬抑之言,更有对他们的高度赞扬,把他们树立为民族英雄的评价,这又是什么缘故?本文分别对成吉思汗和侬智高一生的伟大壮举及后人的评价进行回顾,从他们各自代表的蒙古族和壮族两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性格予以分析。

一、扩张与归附——成吉思汗与侬智高发动战争的性质

  成吉思汗,名为铁木真(1162~1227年),出生于蒙古族一个贵族世家。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惊心动魄的一生。我们可以将他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162年至l189年,这二十多年是成吉思汗多灾多难的青少年时代,因成吉思汗父亲被塔塔尔部落毒死,使各种灾难不断降临在成吉思汗家中。成吉思汗到处被追捕,为了逃命,他跑遍了蒙古草原,吃尽了人间之苦。在多年的流浪生活中,他看到了蒙古社会四分五裂、互相残杀的落后本质。为了蒙古族的发展,他决心团结一大批有志青年,统一蒙古族,安定蒙古社会,消除分裂局面。第二阶段,自l189年至1206年间统一蒙古时代。十六年内成吉思汗组织了一批精干的骑兵队伍,制定了各项法令和铁的纪律,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宏伟目标。第三阶段,自1206年至1227年,是成吉思汗向外扩张阶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后,不断向外扩张,不仅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而且还率领蒙古铁骑驰骋于欧亚两洲,使他和蒙古族的威名震动了大半个世界。①
  回顾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马生活,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统一了蒙古族诸部,结束了蒙古各部纷争战乱的局面,建立蒙古汗国,为蒙古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动了对金、西征和灭西夏的战争,为元朝大统一奠定基石;他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对促进东西方的交通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当然这些贡献也被其他受到侵略的民族所否认。但无论如何,成吉思汗影响了今日世界的形成。“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上各个分裂的部落,建立蒙古帝国之后,其足迹跨出了蒙古的界限,向外扩张,所征服的地盘遍及欧亚两个大洲,对整个今日世界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②如果没有成吉思汗发动的这些战争,也许今天的世界格局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当然历史无法改写,我们今天没能选择另外的世界格局。
  比成吉思汗早100多年出生的侬智高(生于1015年),在北宋时期的南方边陲地区,作为壮族先民首领也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交趾反宋战争。
  据史料记载,侬智高父据广源州,遭到交趾侵袭,当时“智高时年十四,与其母逃窜得免,收其余众,臣事交趾。既长,因朝于交趾,阴结李德政左右,欲夺其国。事觉,逃归,因求内附。朝廷恐失交趾之心,不纳。智高谓其徒日:‘吾今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自容,止有反耳。’乃自左江转掠诸峒,徙居右江文村,阴查官军形势,与邕州奸人相勾结,使为内应。在文村五年,遂袭邕州,陷之。”@“皇桔四年四月……初,侬智高贡方物,求内属,朝廷拒之。后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智高既不得请,又与交趾为仇,且擅广源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数出敝衣易谷食,绐言峒中饥,部落离散,邕州信其微弱,不设备也。乃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中等日夜谋入寇。”宋皇桔四年(1052年)侬智高举兵反宋。
也就是说,侬智高是宋代邕州属羁糜广源州首领,其父侬全福是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县地)首领,宋皇桔二年(1050年)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乡一带)建立“南天国”政权,年号“景瑞”。交趾李朝趁宋朝集中精力对付北方的辽、西夏的侵犯,无暇顾及南方之时,多次派兵侵扰广源州等地。侬智高数次向宋朝皇帝表示内附以求援助抗击交趾,但是都被宋朝皇帝拒绝。侬智高在外受交趾侵掠,内为宋王朝拒绝的无奈情势下,为了谋求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于皇{;占四年(1052年)四月,率众五千余人起义,开始了反抗宋王朝的斗争。⑨侬智高率兵攻占邕州后,建立“大南国”,称“仁惠皇帝”。继而挥兵南下,先后攻陷横县、桂平、平南、封川、梧州、广东高要,直捣广州城下国。在围攻广州受阻,便率军转战贺县、平乐、宾阳等地,规模壮大,波及广西、广东以及后来侬智高退兵抵达的云南地区。侬智高在起义节节胜利之际第七次向宋廷上疏求附,内向之心可鉴。然而宋仁宗偏信谗言,令狄青率数十万官兵征剿。最后起义被宋军镇压,以失败告终。侬智高起义是在求附不成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与成吉思汗战争的扩张性不同,侬智高起义带有归附的性质。

二、民族英雄——我族的精神之旗

  蒙古族学者一般都推崇成吉思汗为“圣人”“圣主”,“举世无双的伟人”,“百战百胜的英雄”。在蒙古族眼中,成吉思汗是他们的英雄,是他们的精神之旗,过去带领着蒙古族走向统一、强盛。成吉思汗对蒙古族人民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结束了蒙古各部纷争战乱的局面,创建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为蒙古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适时地发动了攻金、西征和灭西夏的战争,有的带有扩张性质,有的则具有统一意义,虽曾一度带来一些破坏作用,但是攻金、灭西辽、灭西夏却为元朝大统一奠下基石。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虽带有对外征服和扩张性质,给各国人民曾带来灾难和破坏,但对促进东西方的交通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所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愧是蒙古民族的英雄。”⑥为了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蒙古族人民每年定期在成吉思汗陵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侬智高在壮族学者和其他壮族同胞的眼中也一样享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壮族一般称侬智高为壮族的首领、领袖、民族英雄等。谈琪认为侬智高是一位“不畏强暴,英勇无比,多谋善断,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④莫家仁认为侬智高是壮族的英雄,是壮族发展的精神脊梁。(8)侬鼎升也认为侬智高是壮民族英雄,而且“侬智高的英名与陈胜、吴广、朱元璋一样永垂不朽。”⑨这些观点代表了壮族同胞的共同心声。
  侬智高之所以受到壮族民众的崇敬,在于“侬智高领导的反对北宋的起义,是一次反对北宋王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反对北宋王朝对交趾统治者的侵略行径推行屈从忍让和纵容政策的战争,是壮族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正义战争。其历史意义重大:一是表现出壮民族团结反抗外来侵犯的精神;二是沉重地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势力,迫使北宋王朝调整对岭南人民统治的某些政策,推动了壮族社会向前发展;三是侬智高从‘求一官以统诸部’到建立大历国、南天国、大南国,是反映壮民族的形成,要求有自己统一的民族地方政权的意志。”(10)此外,侬智高的起义还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侬智高起义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利,那么,侬智高就不仅仅是壮民族的英雄,还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此外,他对后代的影响甚至还超越了国界,延伸到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中越边境居民历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侬智高是两国人民共同崇拜的英雄人物,两地都建立侬智高庙,常年奉祀,侬智高的故事传说都在两国民间广泛流传……侬智高是维系中越两国人民团结的纽带。再说,侬智高败走大理之后,其部属散居泰国、老挝、缅甸,在居住国兴家立业。他们的后代思土怀乡,不忘祖宗……侬智高没有国界,他是同根生民族的一代伟人。(12)
  壮族人民怀念侬智高的方式很多,在古特磨道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人民纪念侬智高是全民族性的活动,最广泛的是过“六月节”(有的地方过五月节)、吃红糯米,城市居民也跟着举行。其祭祖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哀悼式的,以广南县的六郎城为代表,这里在宋军“三打宝月”时因城内缺水,侬军被迫突围,伤亡惨重,后人便在六月节时举行追悼祭祀。天将亮,各家在门外放一张供桌、香灯蜡烛、三牲供果及红糯米饭,猪、鸡、鸭三牲均为生品。只许一名男子在外面操作,家人只能在屋里,不许说话,表现突围前的肃穆气氛。另一种是庆祝式的,表示侬军打胜仗或突围成功的庆祝,祭品都是熟食。马关县南捞乡的祭祀最为隆重,还举行运动会。曾在广西靖西、德保、天等等县的壮族也有自己的纪念节日。这些地方的壮族群众在每年正月三十日晚关门祭祖——侬智高,外人不能人屋内,更不许打扰。
  六月节又被称为红饭节,“癸巳年6月24日,侬智高兵败经文山,侬人煮糯米饭送子弟兵,当时且战且退,有的手受伤在流血,侬兵用手抓饭,糯米饭被血都染红了,所以后来农历六月初一、初六、二十四日,各村壮人蒸糯米饭染成红色祭侬智高,这个节日又叫‘红饭节’。”四至今在壮族地区还流传这一个节日活动。
  总的来看,无论是成吉思汗,还是侬智高,他们都被视为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蒙古族和壮族分别以各自的方式通过祭祀仪式和节日仪式来纪念他们的民族英雄,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祭祀活动已经延续了几百年,规模之庞大,场面之壮观,令人惊叹。壮族地区的六月节仪式一直以民间传承方式世代纪念壮族英雄侬智高。成吉思汗和侬智高都以祖先或英雄的形象受到本民族的顶礼膜拜。成吉思汗的精神之旗将继续带领蒙古族人民勇往直前。侬智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抗暴精神也将激励着壮族人民走向新的未来。

三、魔鬼与蛮寇——他族的想象

  其他民族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和想象,并不像蒙古族那样给予高度的肯定,反而处处体现否定和贬斥的态度。这些有代表性的他族想象反映在历代学者的笔下和其他民族的民间传说当中。欧洲尤其俄罗斯学者贬低成吉思汗为“可恨的魔鬼”、“侵略者”、“暴徒”、“野蛮的天才”。“圣人”和“魔鬼”之间确有天壤之别,驼羊之差。而且,被视为“魔鬼”的成吉思汗在十八世纪哲学家的笔下,竟然成了欧洲反对亚洲、指责亚洲的替罪羊。
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探险家公开以奉承的态度来对待成吉思汗和蒙古人,但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却产生一股不断增长的反亚洲情绪,把矛头对着蒙古人,特别是把他们看成是那块大陆上一切邪恶或有缺陷事物的象征。早在1784年,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文章《论法的精神》中就透露出这种论调,他极其藐视亚洲人,指责蒙古人可憎的品性,把他们说成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民族”,同时把蒙古人描述为卑屈的奴隶和残暴的奴隶主。他把所有对从希腊到波斯文明的进攻行为都算在蒙古人的头上:“他们摧毁亚洲——从印度到地中海;使波斯东部地区成为荒漠。”
  成吉思汗成为攻击的中心。伏尔泰改编了一部元代的杂剧——纪君祥写的《赵氏孤儿》,以适应他个人的政治社会需要,把成吉思汗描绘成一个残暴无知的恶人。
  尽管刻划成吉思汗的负面形象,但伏尔泰的真正目标是法国国王……其他作家很快就仿效这种方法,以蒙古人为世间邪恶的象征,蒙古人成为遭受大量文学、科学作品攻击的受害者。(17)
  这样,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人成为世界邪恶的象征。除了这些文字的记载,在民间的传说同样具有不同版本的关于成吉思汗的负面传说。我们知道,蒙古族内部流传的成吉思汗传说与在其他民族中流传的成吉思汗传说具有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如果说前者大多都是肯定、夸大、神化成吉思汗形象的话,后者则相反。如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流传有这样的传说,在阿拉木图城郊附近有一座山,山体呈紫红色,当地百姓说,这是由于成吉思汗西征时在此发生过大规模的激战,死了很多人,所流的血染红了整个山体,从此,这座山就永远变成了红色。(18)
  由于成吉思汗转战的足迹踏及广大的欧亚地区,所以他族——尤其是被侵略地区的人民通过文字和口头传说的流传,完成了对成吉思汗的想象——人世间的“魔鬼”。这些想象又影响了后人对成吉思汗和蒙古族的评价。
  同样,他族也给侬智高扣上了诸多负面形象的帽子。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宋、元、明、清以至民国的官书野史,对于侬智高的评价都是横加指责,称侬智高为“蛮寇”、“贼寇”、“人寇”、“寇盗”等等。如《宋史•仁宗本纪》云:“广源州蛮侬智高寇邕州”;“命余靖制广南盗贼事”、“命余靖提举广南兵甲经制贼盗事”。《宋史•陶弼传》云:“知邕州。邕经侬寇,并隧荡然,人不乐其生。”《宋史•广源蛮传》亦云:“皇事占元年,寇邕州”、“日夜谋人寇”。《续资治通鉴•宋纪五十四》又载:侬智高母阿侬“天资参毒,嗜小儿,每食必杀小儿。智高败走,阿侬人保特磨,侬其夫侬夏卿,收残众约三千余人,复欲人寇”。余靖《五溪集•大宋平蛮碑》称:“五月,蛮贼侬智高寇邕州”,碑词有云:宋为“四海正朔”,称侬智高“蠢尔狂寇,起于檄外。父戮于交逃死獠界,招纳亡命,侵淫边害”。录入该书的《宋故狄令公墓铭》也称“会蛮寇内侵,岭海惊扰”。
  清朝嘉庆年间的地方志也有类似的评价,如《广西通志•金石--)云:“大宋皇桔四年夏,蛮贼侬智高寇广南,陷十二郡,据邕州”;清朝光绪年问的《镇安府志》卷l8载:“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人寇邕管。诏发兵备之”;侬智高在安德建南天国后,“遂人寇邕州。诏发江南、福建等路兵备之。”
  对于侬智高发动起义事件的介绍,最有代表性的否定性记载是认为“皇格四年,侬智高世为广源州酋长,役属交趾,称广源州节度使。有金坑,交趾赋敛无厌,州人苦之。智高桀黠难制,交趾恶之,以兵掩获其父,留交趾以为质,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久之,父死,智高怨交趾,且恐终为所灭,乃叛交趾,过江,徙居安德州,遣使诣邕州求朝命为刺史。朝廷以智高叛交趾而来,恐疆场生事,却而不受。智高由是怨,数人为盗。”(19)侬智高的反抗行为被看做是“盗”。因此,朝廷势必要派兵镇压。那么,侬智高来自的那个“族”则被看做是“凶族”。如宋代余靖的《进平蛮记表》中说,“彼侬智高者,蠢尔溪蛮,生自凶族,稔知边鄙之无备,广招亡叛以协谋,直趋番禹,图据邕管,燔毁者十二郡,杀掠者数万人。”
  即使是进入现代民族国家时期的今天,他族对侬智高的评价也不乏贬抑之词,如通俗历史小说《五虎平南》的流传致使许多人认为侬智高是“叛乱的蛮王”;2000年l2月17日《云南日报》文史哲版刊登了万揆一的《北宋勇士入滇缉叛首》一文,又一次把侬智高骂为“叛首”等等就是例证。因此,蛮寇、贼寇、叛首等称呼就是他族强加给侬智高的否定标签。
  在他族眼中,一个是“魔鬼”,一个是“蛮寇”。这就是他族(或是以他族为主的历代统治阶层)分别对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想象。

四、狼与大象——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性格象征

  一个民族的性格必定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为主要生计来源,传承着“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这样一个以游牧和狩猎为主要生计的民族,长年的游牧生活,不仅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强壮了他们的体魄,而且铸就了他们崇尚勇武、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20)
  如果我们要以一种动物来形容这种民族性格特征话,那么“狼”无疑是最为贴切的。况且狼本来就是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的图腾之一。据《蒙古秘史》载:“奉天命而生之孛儿帖赤那,其妻豁埃马兰勒。渡腾汲思而来,营于斡难河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而生者巴塔赤罕也。”千里(21)蒙文原文孛儿帖赤那旁注为“苍色狼”,豁埃马兰勒旁注为“惨白色的鹿”。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祖先。据此,蒙古人世代流传着关于苍狼和白鹿相爱产生后代的美丽传说,狼和鹿就是传说中蒙古人的祖先,狼和鹿的血液世世代代流淌在蒙古人的躯体里,同样也流淌在铁木真的身体里。
  民族英雄的性格也是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成吉思汗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在蒙语中是“广阔的海洋”,是蒙古民族崇拜的“天神”一般、“父亲”一样的人物。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民族的奠基人,为蒙古族的统一、发展和壮大立下了丰功伟绩。成吉思汗的性格就是蒙古民族的性格,坚韧不拔、胸襟博大、嫉恶如仇。成吉思汗具有勇敢、坚韧、果断等许多优秀品格。曾成吉思汗的性格中处处展现出与狼性相通的地方,比如他的坚忍不拔、疾恶如仇、勇敢、果断等等就是例证。所以成吉思汗的性格特征是蒙古族性格的表现。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然而,成吉思汗却没有因为蒙古各部的统一和蒙古汗国的建立而停止扩大掠夺范围。随后,以成吉思汗家族为首的统治集团,恃其强大的骑兵和武力,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对西夏、金的进攻,甚至对西方进行大规模的远征。那么,成吉思汗在完成了统一蒙古分裂局面,建立蒙古汗国之后,为什么没有停止他向外扩张的步伐?也就是为什么他要发动对外族的入侵战争?
  其实,这与成吉思汗家族为首的统治家族所处的生存环境有重大的关系。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与森林交界的地带,气候恶劣,夏天酷热难当,冬天暴风雪肆虐无忌,寒冷之极。无论是在春夏还是在秋冬,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在草原,狂风常常会从天而降,其风力之强劲几乎可以把人从马背上掀下来。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游牧文化的特征。钱穆在其所著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对人类不同类型文化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这种类型文化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发展,因此,它是流动的、进取的。游牧民族“其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阻碍,於是遂有强烈战胜与克服欲。”(23)高寒、干燥的内陆高原自然环境、逐水草畜牧的生活方式、家畜不断增加对牧场的无限需求,造就了游牧民族不断向外寻求水草丰美的地方来发展。既然要向外发展,扩大牧场,就很可能在与其他部族的接触过程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深受游牧文化影响的成吉思汗必定会在统一蒙古之后,不畏艰险地远征西方,以争抢地盘和丰富的物资。如此理解成吉思汗发动威震世界的扩张战争,可以发现他的战争原因和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得资源而扩张领土。
  现在分析侬智高发动抗交反宋战争的原因和性质之前,我们先来探讨壮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随后再分析这些性格特征又是如何影响了侬智高的战争性质。
  其实已经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壮族的性格特征进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壮族具有亲和包容、埋头苦干、勤劳节俭,温和内向、开朗朴实,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等民族性格特征。此外,有学者从大象身上找到了壮族性格特征的相似之处。即认为若是从探讨壮族自称的原意来分析壮族的民族性格,就会发现壮族的自称原意是大象。这是一个新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该文称,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24)
  如果从现有族称—一“壮族”的来源来进行探讨,也得以发现其与“大象”有关。壮学界认为,壮族形成于11世纪中叶,此前壮族先民有过诸如骆越、乌浒、俚、僚、西原蛮等多种族称,而壮族的称谓出现于北宋时期。为何北宋朝廷将主要聚居于广西的这个少数民族称为“撞族”呢?这与当时的壮族先民领袖侬智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侬智高联合左右江壮族各首领南抗交趾的吞并,北反宋廷的压迫,谋求建立地方民族统一政权。我国学术界将此事件视为南方边陲少数民族部落联盟、民族认同、壮族形成的标志。(25)侬智高为了争取北宋朝廷支持其抗击交趾的侵犯,曾多次上京请求内附北宋,但屡遭北宋朝廷拒绝。在两次内附请求都遭到拒绝之后,侬智高仍不甘心,于皇桔三年(1051年)三月,又以驯象、生熟、金银来献。(26)但是这一次同样遭到拒绝。可见在请求内附过程中,侬智高每每向北宋朝廷进献金银财宝、方物特产以及驯象。金银财宝在中原地区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方物特产虽然少见,但也不会令人瞩目;只有当中原早已绝迹的大象出现在开封府街头时,才会引起朝廷百官和京城百姓的惊奇。身躯庞大的大象在开封府招摇过市的情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和持久的。拥有大象便成了汉族人识别侬智高所属民族的—个显著特征。一千多年前广西一带大象众多,史书上有关侬智高给北宋朝廷进献驯象和壮族军队拥有大象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而壮族假兵又曾经被视为“拥有大象的军队”。所以,北宋朝廷把主要聚居在广西的这个少数民族与大象联系起来的同时,也根据这一民族对大象的称谓而将该民族称为“撞(壮)族”,其原义应是“拥有大象的民族”,也就是“大象民族”。(27)
  其实,壮族“坚韧不拔、温和内向、沉稳持重、亲和包容”的民族性格,恰巧与最大的陆生动物——大象的自然属性和生活习性相似。同时,壮族是勤劳智慧有创造性的民族,壮族是富于开放性的民族,是具有抗暴精神的民族。而且,壮族是对统一国家向心力极强的民族,壮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28)与蒙古族的开放性不同的是,壮族的开放性表现在对中原先进文化成分的接收和对周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吸收。正是这种开放性,促使壮族与周边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同居—个地域而相安无事,至今作为壮族主要聚居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的典范。其中,壮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具有积极象征意义的大象对应于壮族的性格特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其抗暴性体现在看似温和的大象,在遇到侵犯的时候,迫不得已要爆发他的攻击力量,这也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壮族的抗暴精神。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侬智高在一次次遭到北宋朝廷拒绝他的内附之后,不得不举兵起义了。如果北宋朝廷接受侬智高的求附,侬智高就不会爆发出他的反抗力量。所以,具有大象性格特征的壮族性格早已在北宋时期成型,并影响了侬智高的战争决策。那么为什么壮族会拥有类似大象的性格特征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壮族的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来进行探讨。
  壮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边疆,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至北部湾,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虽然学者们对于侬智高的出生地尚有争议,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侬智高出生于傥犹州,即今广西靖西县湖润镇坡州一带。而且一批侬氏后人于1996年冬,召集民间募款,在傥犹州遗迹之一的今广西靖西县东部湖润镇坡州侬智高洞建立了侬智高出生地纪念碑。其起义路线也是广西、广东、云南一带的壮族地区。
  壮族地区山多地少,山区、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丘陵分布很广,主要在山地前缘或谷地、河孝苋两岸、盆地周围,丘陵坡度较缓、土层肥厚、气候炎热、雨水丰富,光照条件好,适宜于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发展。另外,壮族地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穿中部的上林、德保、那坡以及云南的文山州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气温高、夏长而炎热,冬短(或无冬)而暖和,春秋季相连,热量丰富,雨季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因此生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29)因此,处于这个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之中,又适于发展农业的稻作民族——壮族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以农业维生的稻作民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温顺与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农耕文化的稳定性以及丰富的资源环境,壮民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北宋时代,壮族先民聚居地以农业为主,人民生活安定,与游牧民族——蒙古族不同,壮族不需要通过战争的手段向外扩张领土来获取资源。所以作为壮族先民首领的侬智高率兵起义,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他数次求附于宋朝,遭到北宋朝廷的拒绝之后才忍无可忍率众发动起义。侬智高以另外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战争来达到求附宋朝的目的,纵使最后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他已做出最大努力,赢得壮族同胞的敬仰。
  因此,成吉思汗一步步把战争扩大到远离草原的欧亚大陆,为蒙古人获得了丰富的物资和战利品,促进了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尤其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善了蒙古人匮乏的生活状况,弥补了蒙古人所在环境的资源不足的缺陷。成吉思汗的战争是带有扩张性质的。侬智高率领的反宋起义则带有归附宋朝朝廷的性质,侬智高数次求附不得,才发动了战争,最后被朝廷排除的官兵镇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性质,受到了游牧民族——蒙古族和农耕民族——壮族这两种民族性格特征的影响。

结论

  通过以上对成吉思汗、侬智高发动战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比较后人给予他们的不同评价,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成吉思汗和侬智高分别是蒙古族和壮族的首领与民族英雄,在呈现他们发动战争的不同性质以及他族给予两个英雄的否定评价时,我们注意到我族同胞却一致认为成吉思汗和侬智高都是值得纪念和宣扬的民族英雄。笔者认为,要分析个中缘由,必须从分别代表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蒙古族和壮族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和解释。成吉思汗发动声势浩大、震惊世界的战争,具有扩张性质,这与成吉思汗自身及蒙古族先民的“狼”的性格特征有莫大的关系,正是这种具有扩张性和积极进取心的“狼”的性格促使成吉思汗在一次次远征中获得硕果累累。同时,成吉思汗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影响了蒙古族后人的性格的形成。其他民族之所以把成吉思汗当成“魔鬼”来对待,正是对“狼”的凶狠的写照,成吉思汗发动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侵犯了他族的利益,对他族来说,这是一种“魔鬼”的行为。
  侬智高发动的反宋起义曾震撼了北宋朝廷,使侬智高成为千年来沸沸扬扬的热议人物,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但是侬智高战争并没有成吉思汗西征那样的扩张性,相反,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归附宋朝而遭拒,不得已才起而反抗之。战争的结果是被北宋朝廷镇压下去了。这与壮族的“大象”性格有天然的相似性。看似温顺的大象在某一天遭到侵犯的时候也会发出他的怒吼。这一声怒吼就是侬智高率兵反宋的象征。所以,具有“大象”性格的壮族抗暴的性格特征促使侬智高在一次次求附遭到拒绝后,举兵反抗宋朝。侬智高数次求附中央王朝以至于后来反抗朝廷的一系列行为同样也对壮族的性格特征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他族(尤其是历代朝廷的皇帝和官员)把侬智高想象并在历史书中书写为“蛮寇”呢?这其实也与侬智高所代表的壮族先民的“大象”性格象征有莫大的关系,也就是统治者认为大象的形象就是服从和温驯,如果有一天大象发出怒吼了,则被视为“叛逆”中央的意志。所以侬智高起兵反抗中央王朝,不就是如同大象的怒吼那样吗?这对他族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不被允许的事情,因此侬智高这种反抗的姿态就是一种“蛮寇”的叛逆行为,所以朝廷一定要镇压下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为什么成吉思汗和侬智高最后都被本民族视为“民族英雄”呢?其实,不同民族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也是不同的,“狼”的形象是蒙古族心目中自己的理想模样,如果某个民族成员表现出和“狼”一样的行为特征,树立了本民族的光辉榜样,那么这个成员就必定是该民族的英雄。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马生活正好符合了蒙古族心目中的形象,成吉思汗理所当然是蒙古族的英雄,甚至在他们看来,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同样,侬智高的行为也呈现出了壮族心目中理想的“大象”的特征,他为壮族先民争取政权地位,因此,侬智高必定被看做是壮族的英雄,也被壮族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甚至是跨越了国界的元国界英雄。
  因此,在现代民族一国家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然而每个民族建构出自己的民族英雄,其所侬据的标准又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探讨一个历史人物何以成为本民族的民族英雄时,要联系该历史人物所属民族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尤其是性格特征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民族英雄的性格特征也对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有重大推动作用。

注释:
①玛•乌尼乌兰.成吉思汗生平及其功过之我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2).
②【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温海清、姚建根译.重庆出版社,2006.
③【宋】司马光.辣水纪闻,邓广铭、张希青点校.中华书局,1989.270.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华书局,1985.第13册,卷172:4142.
⑤张声震主编.壮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46.
⑥徐沽、穆鸿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4).
⑦谈琪.侬智高的历史地位应该肯定.民族研究集刊,1985(2).
⑧莫家仁.侬智高:沸沸扬扬的千年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0(2).
⑨侬鼎升.侬智高是壮民族英雄——与万揆一先生商榷.广西民族研究,2002(3).
⑩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中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684-686.
11黄现瑶、黄增庆、张一民.壮族通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753~758.
12侬兵.侬王山寨考察手记.见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99.
13侬鼎升.侬智高出桂入滇采访纪要.见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67.
14范宏贵.侬智高及其影响.广西民族研究,1995(2).
15覃芝馨.侬智高古道行.见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47.
16玛•乌尼乌兰.成吉思汗生平及其功过之我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2).
17【美】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温海清、姚建根译.重庆出版社,2006。267~268.
18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是一种“组织叙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6)。
19【宋】司马光.涑水纪闻,邓广铭、张希青点校.中华书局,1989.256.
20栾凡.东胡系民族及其终结民族——蒙古族的民族性格浅析.东北史地,2008(1).
21道润梯步著.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重版.
22栾凡.同为马上民族——蒙古族与满族的民族性格之比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
24黄靖生、俞健.大象民族——壮族族称原义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4).
25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181.
26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中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681.
27黄靖生,俞健.大象民族——壮族族称原义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4).
28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172~l179.
29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2—4.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新年特惠】欢迎订阅《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  《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编委 2023-1-7
  【书讯】《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将由方圆出版社出版  农氏网 2022-12-23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行四人到云南广南县对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历史和侬氏土司文化开展调研  广南农侬氏族委会 2022-6-29
  关于重建民族英雄侬智高庙的倡议书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1-13
  广南侬智高历史文化寻亲之旅暨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周年庆典邀请函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0-16
  论侬智高反宋的实质:保境爱国正义战争  梁庭望 2020-11-1
  重要公告  侬智高族裔联谊会筹备委员会 2020-10-31
  邀请函  侬智高家族后裔联谊会筹委 2020-10-29
  青秀区刘圩镇农氏第六代寻根  nong18260989080@foxmail.com 2019-5-16
  心怀厚爱苦也乐  赵嘉臻 2010-8-27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4856929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