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土著论者与外来论者的对垒
土著论者与外来论者的对垒
来源:农氏网     作者:农安业     上传时间:2010-2-23 13:44:29   点击数:5463

    近几年来,有关桂滇农(侬)氏的讨论很激烈,在激烈的争论中自然形成了双方阵形,一方是根据历史尚存族谱记载和祖宗“堂号”,坚持桂滇农(侬)氏属炎帝子孙;即为“外来论”;而另一方则说桂滇农(侬)是土生土长的族群,“非炎黄子孙”,即“土著论”。以下是载录一些双方最主要的争论焦点,以供农(侬)氏族人思考。本文不属批驳形式,仅供参考。(注:1、土:为“土著论”;外:为“外来论”2、所选为双方主要观点;3、写本文目的,是让更多农(侬)族人们理性思考和分析本姓氏来源。
    土:“布侬”是侬人的自称,至今民间仍习惯用此称谓。“布侬”是居住于平原地区的壮族人对居住在山林地区的壮族人的称呼法。“布”是“人”的意思,“侬”是壮语的汉字译音,“布侬”即山林地区的人。久之,约定俗成,遂以“侬”为称谓而成为“侬峒”、“侬族”、“侬人”、“侬姓”、“侬氏”等。(注:土著论观点均载自《桂滇侬农氏族源研究》,以下同)
    外:对于此类解释,汉族人士不明真意尚可,但对于壮族人来说,看后多少都会觉得这是故意造作,太牵强附会。无论音译或意译都偏差太大,觉得根本沾不着边。众所周之,壮族居住的地域根本就没有平原,要说地方稍微宽广平坦的一片田野,也只能称大田垌。大凡会壮话的人(也只能仅仅指操南部壮话的人)都清楚:壮话方言中对居住在石山山弄(即:弄字加山字头)或山旮旯中的所谓山里人,壮语词序准确是“根布弄”,壮话汉译音应是“布弄根”,即“山里人”,这样才贴切壮音壮意,并不应该音译成“布侬”。再则,“布侬”与“布弄根”在意义上也差之甚远。“布侬”本是外界人士对近古壮族群落称呼,“布弄根”仅指居山弄地带的人们,而现在却套用来解释一个族群的形成或一个姓氏的来源,多少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再说,“人”在壮话中说成“根(gen)”,并不是说成“布”。“布侬”在壮话中也不是指人,而是指石山中的山山弄弄,即山间旮旯也!
    土:“侬氏,乃指北宋侬智高侬姓人的侬氏。是由于壮人居住在多森林、多山地区,出于对树木、森林的崇拜,遂以树木、森林的地方方言土音作聚居地名称谓、族名称谓和族人姓氏称谓。”
    外:此说法太偏奇,也太稀奇了。我见到人家都是这么说:以族氏名地;族氏迁徙地名随;族分氏支,氏支以祖为姓;族姓万世不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照这么说法,今一千多万壮族人中,为什么还有李、罗、马、陆、何、张等等好多的姓氏?也许,这些姓氏中的祖先在此地(桂滇)定居可能更早些,他们也同样居住在“多森林、多山地区”,为何他们不以壮语土音中的“侬”音作姓氏?
    土:侬氏是古代南方原住民族的姓氏。当今“农”姓群体中有两种不同族源的“农”姓,即:神农氏后裔的“农”姓和侬智高侬姓族人的“农”姓。侬智高侬氏后裔的“农”姓是左右江土著民族,其家族的文字族谱都伪造成神农氏的“农”氏族谱。
    外:《中国姓氏辞典》中说“侬氏是古代南方民族姓氏”没错。历史上的唐宋时期有侬峒侬族,,对于现代编写的辞书写为“侬氏,古代南方罕见姓氏”不足为奇,但不足于当作农氏族源的证据。当今农姓群体中,只有一个来源,不存在两个来源。说侬智高家谱、族谱都是伪造,是缺乏研究所致,更是毫无根据。侬智高是不是炎帝裔孙,我们后人说了不算数,若真的难于考究,不妨从他的话中来判断。《南宁府志》中有关记载他对宋将亓斌说的那句话:“孤欲北倂衡湘,南荡瓯骆”。这句话本身就可反映出他的祖籍来源!再说,现在尚存的侬智高家谱是真是假,我们总不能先把历史抹掉再另外人造一份吧?这样做又是什么行为呢?!是的,侬智高流传至今的家谱确存在有真真假假,那是因为担心奸人识破,导致被斩草除根,才故意制造此类家谱文字迷。这种因担心被奸人诛灭九族而书写特殊家谱记录,在中原汉文化中心区域并非鲜有其闻。
    土:现代壮族农(侬)氏是壮族侬峒蛮的直系后裔。
    外:此话说得还可以。侬峒是兴于唐、盛于宋。那么,唐前的侬峒、侬族是如何发展形成的?侬人的先祖源头又是哪来?不能充分解释类此问题,此话还是难圆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壮族通史》中写到侬人的根在岭南(即两广),而21世纪《三皇五帝时代》作者在研究三皇五帝时代时也这么写道:“祝融、神农自湖北向湖南发展。”、“祝融支系则在广西、广东得到发展”、“神农氏裔族,又有生于历乡而袭神农号者,渐融入于三苗,形成荆楚苗蛮文化。”我看,这两者联系起来分析,农(侬)氏的脉络不就很清晰明了吗?
    土: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证实了侬氏是南方原始民族。百色盆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就可证明,美国古人类专家也曾对此证实。
    外:此言差矣。百色盆地确是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用之来证实其就是农(侬)氏祖先的先人。我们不是说侬氏源自侬峒、侬族吗?按照历史上的侬峒,其位置是在邕江到左江一带,那么,侬族也应该在这一带地域发展形成,她的先祖源头怎么可能倒在右江呢?地缘差之甚远,历史时间及其空间跨度又那么大,这个理又不好说服人了。再说,也没见过哪个考古学家作出“右江盆地古人类”就是侬(农)氏的祖先的推断!如果可以这样推理的话,那么,北京的“山顶洞人”不就是现在北京人的祖先了?……
    土:别信家谱的编造。壮族人由于汉裔情结深重,所以,在写新族谱中仍沿用旧族谱的说法(即:农氏乃神农之后裔,堂号是“雁门堂”;或“窃稽侬族,原籍广东南海”等等)。这是攀龙附凤,攀附汉人心理。我们应该把“雁门堂”改为“西原堂”。
    外:这种话纯属挑唆,要么就是挑逗行为!壮族民间中尚存的老家谱或称八字命书是真实记录该家族人口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其中,少的几代,多则十几、或几十代。怎么这么轻易就说它们是假谱?再说,我们老祖宗编造假谱来骗他们的子孙做什么?众所周知,一个小孩出生满月后,壮族人传统中都有办“满月宴”,给小孩取名的习惯。即当众记下其“八字”命及共同商量取名,这些就是后来家谱、族谱的真实依据,也就是根本假不得!还有,要改原有祖宗堂号,这样做不太荒唐、太令人笑话了么?要改也轮不到我们这一代才改吧?再说说农(侬)氏寻根问祖是否是“攀龙附凤”问题。想想看,壮族人民现在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完全也是按照农历气节进行的,连节日也与汉族大同小异,春节也是我们壮族人的民族传统佳节,壮族人的多数习俗、习惯乃至文化、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多与汉族人没何区别。再则,壮族历史这么悠久,为什么就没有产生自己的独立文化,迄今为止,壮族为何也把汉字视为自己的“文化”,这到底是“附汉”还是“汉附”?试问,有谁能解释清楚此现象?
    土:据我们所知,尚未有任何人对“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进行定性。我们说:“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是对海外同胞而言,而对少数民族,则与炎黄二帝无关。炎、黄二帝是中原人,是汉族。因而,不能说少数民族是炎黄子孙。
    外:此说法又差矣!此话表明了不知史,也不知耻。中国社科院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却这么写道:“在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炎帝)后裔自祖居地甘肃、宁夏、陕西向长江(江水)、珠江流域,及黄河、辽河、黑龙江流域,甚至美洲,大规模迁徙。分成共、龚、涅、邛、土、句、芒等部族和国家,大部分成为羌族、藏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衣、侗、傣、壮等族,------”。看看这里所列的一连串少数民族,哪一族不与炎黄二帝有关?再试想想:如果要人们先比较了才相信谁,不言而喻,人们肯定还是首先选择相信中国社科院专家的解释!你们的此种说法还是谨慎一点的好,切勿信口雌黄。
    以上载录的是壮族农(侬)氏土著观点与外来观点主要理论对决实录,在相互论理过程中,双方都引经据典,还运用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等这个学那个学来佐证。但我们这些参与争论的人,毕竟还是没有一个是真“内行”,包括笔者在内,大家都是半路出家的。不过,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土著”一方总是以“史学界”自居,并蔑称“外来论”一方为“民间派”,这很不恰当。学术争论是对等的,尤其是这样的自己族源探讨,不应该分成官方与民间,更不能分为高低、上下。要是可以分高低、上下,那也只能按照其理论是否符合基本逻辑推理,其论据是否有效性,其论点是否有可信度,即毫无人为造作。
    从以上争论,至少读者可以明白:要是说农(侬)氏外来太不可能,那土著论者首先一口否定历史尚存的旧家谱和老族谱,否定原有祖宗堂号,再把侬智高及其侬氏先祖与右江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对接起来更为荒唐可笑。土著论者对于自己的理论,有时也是早说夕改现象,他们之间有时也是出现自己“否定之否定”的乱象。外来论主要依据是对现存的旧谱、老谱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吸收史学界积极的一面与族群现实实际进行综合参考和分析,才提出自己的见解,至少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再则,土著论受到的种种质疑难于自圆其说,外来论还是依据充分明了,毫无半点含糊搪塞之意。
    当然,外来观点并非否定存在“土著”问题。如果,按照王大有先生所写的那样,即从炎黄中原逐鹿,炎帝族被迫退出中原,分成好几个大分支向华夏四方迁居,炎帝末帝榆罔率部分神农、祝融南迁,至今也有近五千年上下的历史,这与黄帝入主中原,逐步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中央王朝并加以固定的历史时期相吻合的。所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后来的中国历史记载,大多都是以记载黄帝族为主,即王大有所说的“扩大化了的正统化了的汉族史”。炎帝族不但被挤出中原,也被历史遗忘了。而炎帝族本身就只善创造世界,并不善于为自己树碑立传,加上本族在争夺中的失势,也就产生了与世无争心理。黄帝族却恰好与之相反,因此,黄帝倒成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也就成了汉民族的祖先了,有关炎帝的记载自然少了,甚至被有意忽略了。不过,炎帝族并没有因此消失在中华大地上,他们以自己勤劳、创造、能干的精神顽强地生存,他们相当部分族裔作为以农为主,以农为生的族群,不断地迁徙,寻找“适者生存”理想之地,远离你争我斗的“是非之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松散、随意的农耕生活,所以,长此以往,也就造就了性格诚实、“性情温和”的农人族群了。
    话再说回头,据王大有的《三皇五帝时代》一书描述,炎帝族裔分成共工、祝融、神农等好多支系退出中原,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散居旅途和族群转变的开始。有的入山西、进山东,有的西进四川成为今藏、羗族,再南下黔滇。主体随末帝榆罔南下湖北湖南,后又有继续南下岭南的两广,演变为今傣、壮、布衣、侗、苗等族群,至今都或多或少还有他们的痕迹。这些炎帝族裔四方散居,不但为中国国土的开拓起了主要作用,也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起着融合媒介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为祖国边疆的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等等问题,不知何因,至今也少有史者或政者阐述。读过王大有的《三皇五帝时代》一书后才令笔者恍然大悟,深有领会其真谛。至今,人们还是只拜黄陵不拜炎陵!
    那么,深入岭南,南下两广,“在两广得到发展”的神农裔族是不是就是当今农(侬)氏的先人?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在时间上,还是基本可以对接起来。随着姓氏的产生和发展,南方侬氏在隋唐已有史实存在,广西史上的侬峒、侬族、侬人在隋唐就开始出现,这与神农族裔到两广发展也仅隔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这两时期不到千年,这对于一个族群到达一个地方开拓,以至融入当地人,形成新的族群过程正好是一段历史过程,这不得不令欲探史海的学者值得思考。

2010-2-11完稿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农姓得姓的历史来源及其历史嬗变概况  农安业 2018-12-6
  解读南宁南晓镇农氏族谱  农安业 2018-4-4
  感怀吾族历史  农安业 2018-2-7
  为什么说农姓得姓始于雁门?  农安业 2017-12-27
  谈“天下农(侬)氏是一家”  农安业 2017-12-19
  农氏研究十几年简明总结  农安业 2017-8-8
  2017年2月19日在农氏兄弟聚会上发言兼与农德润族亲商榷  农安业 2017-2-19
  再论农姓到底哪里来 侬智高是否是民族英雄  农安业 2015-4-6
  农贤生文集  农贤生 2009-12-29
  《雁门农氏宗族谱》农姓考略(之二)姓氏与农、侬姓变更探讨  农荣标 2009-12-25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217409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