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揭开农、侬互换使用之谜
揭开农、侬互换使用之谜
来源:农氏网     作者:农安业     上传时间:2014-10-7 14:53:45   点击数:10524

揭开农、侬互换使用之谜
—本文综合历代民间家谱、农氏老人祖传口述并结合相关史料整理而成
农安业

  唐末宋时,在桂西南区域,生活很多侬氏族人,即历史上称所谓的侬族,后来几乎没有了,侬峒也随之消失。为何原因?在此,笔者根据民间族谱流行内容并求证于多地多名农氏老人口述,参考主要涉及侬姓、侬智高历史史书,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度的探秘和分析,在这里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一、侬智高起兵败后,确有一些侬姓族人,因受到株连而惨遭杀害;有的怕株连而紧急改姓。
  侬智高起义反宋时,狄青凭着上方宝剑,对侬峒起义军及其家属以及侬姓人实行血腥追杀。
  据广西邕宁县南晓镇雅王圩农宇泽、农茂祥共撰《农氏族谱》载:“宋仁宗对我侬氏有刻骨之仇,有九族当诛之恨,……因而我祖改去侬字的人旁。”
  又据《续资治通鉴》卷53载:“孙沔与狄青夜谋幄中,尽则维青治事,附贼者多诸杀,……。”这里所指的“附贼”,当然是指拥护和参加起义的人员及其侬姓人,因此都要诛杀。所以,宋军所到之处,遭受屠杀的人甚多。据现在昆仑关下经营商店的农有宝先生提供资料,狄青偷渡过关后,昆仑关下多处村寨被宋军大肆烧杀。八、九塘一带盆地村寨,在宋军屠刀下幸存者仅三人,后人称为剩“三老”,可见其惨烈程度。
  《侬智高研究资料集》第167页收编的余靖著《平蛮京观志》载:“驱彼犬羊,敌此熊罴;血膏于原,弃甲于山,遗骸巨野,百里腥膻。”此描述可见,宋军把侬姓人及拥护起义者当做犬羊,任意宰杀,其行为确实令人发指。面对当时如此严峻的局势,桂西南及滇东南侬姓族人,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将侬字改为农字。遇到官军或官府人盘查,就说“我是农,姓农,做农活的人,不姓侬,不是当兵的(即加入侬军)”。以此来与官兵、官府人周旋、理论;有的为避开麻烦或更为保险,干脆改为当朝皇帝赵姓,也有的改为其他姓氏,以此求得留得青山在,延续香火,不至于绝子断孙。所以,后来的《云南省志》《郝志》中也写有:“……狄武襄青平其乱……侬氏历世所植之势力,根本坍毁,无术谋恢复。今其族仍然‘强宗’,改侬为农。或易姓为赵……。”
  史学家刘锡蕃著《岭表纪蛮》第23页载:“宋仁宗时,侬智高遂以广源蛮叛,陷邕管,围广州,两粤震动。狄武襄青平其乱,……侬氏历世所植之势力,根本坍毁,无术谋恢复。今其族仍然‘强宗’,改侬为农。或易姓为赵。文化日开,渐与汉人同化矣。”清代乾隆年间任镇安知府,诗人赵翼诗云::“侬姓还豪族,韦姓说故侯……。”从这些族谱以及史志的内容记载来看,说明农氏先祖的聪明机智和文化智慧。
  纵观这些史志和历代族谱、民间口传来看,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的确有部份侬姓族人受到株连而被宋军杀害,但仍有大部份改姓后得于幸存下来的侬姓族人,即几乎所有族人都改侬为农。从这些历史痕迹上来分析,农姓、侬姓既存在异源同流,也存在同流同源,但在那段特殊历史过程中,不管是异源还是同源都融合成更加紧密的农氏共同体了。
  侬、农貌似两姓人家,历经了上千年的沧桑,也经历了改姓易姓,改姓后又复用原姓,如此循环往复,实际上,还是属于‘换汤不换药’的那种情况。但不管怎样变换,族群人中,早已融为一体,水乳难分,彼此荣辱与共,都属患难与共的弟兄。史学家们所曾经称侬姓为“强宗”、“豪族”,里面均包含当今所有农姓族人的荣耀。因为,现在,不论你属壮族还是属汉族或其他民族,仍可共同追祖问宗到侬智高和神农炎帝。关于侬智高的祖宗来源,也仍可追溯到南下的侬姓先辈,侬氏先辈也同样是神农炎帝的后裔之分支。这大概也是湖南炎黄研究所专家何光岳先生为什么说“侬、农同祖同宗”的道理吧。

  二、农侬有特殊渊源和相互转化因果关系,归源回宗,改侬复用农
  1053年宋军撤退后,侬姓族人被诛杀的危险情势已过去,但后来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几乎是全族人),照常陆陆续续继续改侬为农,直至当今农姓多而少见侬呢?据分析,族人继续改侬字为农字,原来并非全都因为避难,实际上还是根据古老族传,农姓本来就源自神农炎帝,后又因农字字义原因,人们加单人旁为侬姓,有表示不再干农话而去经商或当官当兵之意。后因侬峒起义失败,又有“今后侬氏不得再做官了”这样的传说内容(这个内容,在当今农氏家族中,仍有不间断的世传,而且妇孺皆知)。因此,改侬为农,表示以后我们不再做官,老老实实务农,实实在在过日子之意。因此,农字改用侬字,侬字改用农字,是明显存在着深刻的特殊历史过程及其深刻内涵意义。由此推测,侬和农,农或侬是存在特殊的历史互换关联问题。不管你现在是姓农还是仍用侬字,都可能存在同根同源关系,也可能有异源同流存在。但不管是同流同源还是异源同流,彼此融合近千年,现在已经不可能分清谁是谁了,我们已经融合得不能分你我了,即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农氏族群关系。因为,当今要追祖溯宗,好多农氏支系有的仍然可追溯至侬猷-侬全福-侬智高、侬智会、侬智科等系列先人,侬智高的祖宗系列仍可追溯到神农炎帝,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当今农氏族群共同精神支柱。(注:参考农贤生著《侬智高家谱》)。
  又如以下一些史书,可以佐证侬氏(农氏)重要转换史实。
  例如,据某些史书明确记载,古代侬氏家族祖籍,原是在山东营丘郡。如姓氏学家杨静琦先生著《千家姓》载:“古代侬姓家族在营丘郡”(即:位于今山东昌乐县营丘镇)。《中国姓氏大全》还直接这么写道:“侬,罕见姓,现代北京有”。“侬姓,侬氏,青州人氏”。史学家刘锡蕃所著《岭表纪蛮》中云:“獠侬从古代来自中原”。众所周知,到后赵以后,郡大于县,山东的青州市、潍坊市、章丘市,离昌乐县都是互为距离接近,更属营丘郡地域范围。这里所提到的“侬,罕见姓。”,也许是,当时侬姓的出现均为民间流行自改,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识,从而鲜为人知,作者才说是罕见姓氏罢。
  俗话说:云,随着风向风力而漂移,人,因遭各种灾害而迁徙。
  广西区横县六景镇盘象村农培显家收藏《全国侬姓老族谱》(下简称《侬谱》,此谱是来源于广西扶绥县渠黎乡的农守国族亲家手抄本。农守国在民国年间,时任广西永淳县县立学校训育主任)。该谱载:“……我侬姓之始祖,名为历山公,原任诸侯出身,……原籍长江平原地区……”。
  历山公不是指古烈山氏,但历山公也属炎帝神农氏后裔。《侬谱》又载:“(侬历山无后代)历山公之弟是侬历贞,侬历贞有后代,生灿琼--琼生增连、增佳、增祺;增连生侬猷--猷生儒(字全福)--儒生智聪、智高、智会、智厚、智科、智英……。”《侬谱》又载:“始祖弟历贞公,原籍在黄河两岸,带领兄弟迁往浙江钱塘……历贞子为灿琼,生下三子,增连、增佳、增祺。……迁入山东省潍坊市。”《侬谱》内容,虽有些出入差错,但不能无端全盘否定,收集并连接起来分析,仍可成为我们重要参考内容。
  又如:横县农荣标、农春谦共同重新整理的《广西横县旧农氏族谱》时也如此注明:

               增连(从雁门迁入山东青州)
     —侬历山(无子)
侬(不详)—侬历贞—灿琼—增佳(从雁门迁入浙江杭州)
               增祺(从雁门迁入山东滩坊市)

增连—侬猷—侬儒(字全福)—智高—兴球(后代去向不详,可能在云南大理一带发祥,改姓赵,有的仍用姓农)
              智会—农进(得)安(后代在天等向都一代发枝)
              智科—{兴畴(迁入云南)(一子在桂西南发枝)
              智厚—兴流—田和—玄许—仁寿—世雄—德全—(断代)

农宾—农永—祺贞—禄缘—真宝—朝盈—▶

   德全—胜坚—善忠—寿清—农召—农鳌
   农赫—农荣(今德保马隘)朝盈—天佑—农田—农阜—农坛—宰询——

  以上多处族谱记载,内容几乎一致,源头方向同一。但由于年代历经久远,又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和以前传抄工具的落后,多次多人转手手抄后,加上转抄者的文化水平问题及原文的清晰度问题,难免有个别字及名字有错漏或误写。再则,我族源远流长,年代跨度大,跨过了那么多代才来整理,难免也会有把代与代相连弄错或颠倒,或者断代了连接不上的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山东滩坊的错写成“滩”字了,应改为潍字。又如:侬智高兄长侬智聪就没记载,也许他随其父被交趾所杀,死得早或未结婚生子的原因,就没有写到谱内。兴流生田和也弄错了,应是兴流生农官,官生田和、玄许、寿清(即农召、农游)。农宾生农永也有误,应改为农宾—农祯、农评。农祯—福全—真宝—祈丰、祈盈、祈阜、天佑;天佑—农田—农阜。农坛生宰询也记载错,应为农坛—福祥、福寿、福青。农赫生农荣也有误,应为农赫生农祥、农藏。其余仍均有重大参考价值,经过分析或纠正后,会更有参考价值和意义。譬如,增连、增祺原是农姓,但他的子孙到山东青州府潍坊后,就改为侬姓,这显然也是因为农字的含义问题或由于需要全族统一问题而该动。《全国农姓老族谱》后来变成《全国侬姓老族谱》也就没什么值得奇怪了。
  在古代,自然及人为的灾难是多种多样的,所谓顺天者生,逆天者亡,又强者生存,弱者被灭或被逼迁徙,这是常有的事。侬姓在山东营丘郡(后为青州府)是大姓,农增连、农增祺迁离山西雁门,来到山东青州府后,见到很多侬氏人,懂得也是同宗兄弟,随改农为侬,彼此相互承认血缘弟兄,其情况也完全符合中国人易姓改姓规律。字义虽有所不同,但侬农音仍相同,又同祖同宗,不碍识别、称呼、相认和交往。这应该是农姓改侬氏的历史初始及缘由。
  山东营丘郡,离黄河较近。众所周知,古代黄河堤经常被洪水冲崩,造成水灾,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存和生计。古代岭南却人烟稀少,森林覆盖多,荒地多,气候适宜,只要有适当的农具和工具,就可以开荒造田造地和建村盖屋,安居乐业。水往低处流,人向好处走,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山东侬姓人,因逃难、经商、应征南下不回原籍,在民风淳朴,农耕条件良好,气候适宜的南疆,就地安家落户是完全有可能的,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有的农氏旧族谱、旧家谱,写自己祖先从山东青州府迁来,是应该算有依有据的,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而不应该轻易全盘否定甚至污蔑为“攀附”行为。
  又如:农祈阜撰《农氏家谱引》写道:“……至康熙二十七年,家业始得安定,是年二月十九日,亲往太平府龙州稽诸宗支图,内注传云,原籍系山东登(青)州府织细街移居湖广长沙府茶陵州皇陵阜人氏。”德保县马隘镇喜兰村晚旧屯农保生家收藏的《农氏宗支图》载:“……一世祖农兴流原籍山东青州府章丘人,后迁入并落业广东南海县。”百色城东宁巷4号农建秋家珍藏的《农氏宗支图》也载:“大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人氏,……兄弟二人移居广东南海县。”
  从以上这些族谱记载情况可看出,侬姓人或农姓人,一旦遇到一定的历史灾难或历史挫折,为了顺应或应付社会变化而进行姓氏互换使用,这更体现了农氏先祖的文化智慧。因为他们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
  又例如: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在火洞、温润洞(今靖西县湖润镇)的侬宗旦、侬日新父子,在要求回归北宋政权成功后,迁移到归乐州(今百色右江区),他们子孙都直接改侬而复用农姓;宋熙宁二年(1069年)在归化州(今广西那坡县)做官的侬智会、侬进安父子,回归北宋后,他们也携家带子,迁到广西天等向都一带生活,其子孙也改侬复用农姓;广西隆安县都结街农常旺家收藏的《旧州农氏家谱》记载,在元朝时,任都结州官的农应广,其祖父名却写为空怜,父亲也名为空敬。根据老人们口述的家传,经考究和分析后,我们领悟到:原来,空怜原为姓侬,因当时害怕追查其历史来历问题而改姓空。空字,音也近侬字。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掩人耳目,也让自己后人不至于忘掉自己家族原姓氏,可见其深邃的考虑啊。到了元朝,不再担心被朝廷株连了,其后代子孙便考虑恢复侬姓,但考虑到以前曾经的历史,更考虑到后续子孙的社会实际生存问题,也考虑到农字也是祖宗曾用姓氏,而且,还是返源归宗,所以,直接复用农字作姓了。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侬智高系列后裔,现在只见用农字,不用侬字,很显然,大家对“侬”字多少还是有所忌讳。故此,今天认为自己家族来源于侬全福-侬智高后裔系列的农姓人家,都不愿意改农复侬,这是情有可原的。
  此外,又如《粤术》有载:“今惟都结州姓农传云,智高叛后更易。”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出任广西经略安抚使的李曾伯,在其《可斋杂稿续稿后》卷5和卷9,写特磨道的首领时(即侬土司),写成“农士贵”;同样,元朝无名氏《招捕总录》载:“广南西道宣慰使兼知特磨道事”中的知事农士富,其记载也写成“农士富”。由此看来,他两兄弟原本就是侬姓,是在南宋末元朝初,就已经改侬复农姓了;这些等等活的例子,侬复改用农姓,属于返源归宗,因此,侬姓人改用农字近千年来,大家都觉得顺理成章,没什么不自然或被迫之感觉。这就是为何当今人们只见姓农没见姓侬的原因吧。

 

2014年09月19日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风雨同舟感恩相伴 农氏网数据迁移公告  农氏网 2024-1-19
  优秀教师农文明  富宁政府网 2023-8-9
  优秀教师农定山  富宁政府网 2023-8-9
  农加贵的两本课本  陈明凯 2023-2-28
  杏林园丁童心仁术  广西医科大学 2022-11-15
  优秀!这些族人荣获2022 年崇左市“好校长”和“好教师”称号,有你认识的吗?  左江日报 2022-11-12
  记百丈中心校优秀教师农雅淳  王中林 莫思 2022-11-9
  农帮敏:把壮乡山石纹路融入作品的艺术家  李宗文 文/图 2022-11-5
  天等县幼师农冰艳创办幼儿园侧记  黄丽兰 文/图 2010-6-28
  [旅游]侬智高遗址览胜  侬兵 黄汉彰 2009-8-19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4851181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