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农氏渊源
农氏渊源
来源:农氏网     作者:清源     上传时间:2013-9-4 14:20:58   点击数:12201

农氏渊源

清源
二0一三年八月

  农氏家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郡望雁门。其子孙繁衍于中华版图各方,乃至世界各地,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五百年前是一家”,就农氏家族而言,不仅是文化观念上的认同和思想凝聚力的象征,而是以拥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地域所出,共同的姓氏来源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大家庭。
  农氏渊源,即农氏的来源、本源。其主要内涵包括祖先、姓源、族源,以及迁徙落籍的全过程和繁衍生息的状况。同时也包括了姓氏的堂号、楹联和名人轶事。这是构成农氏家族全部历史的基本内容。
  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渊源,这是姓氏学的基本常识。农氏家族于历史上诞生,其渊源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以它特有的内涵,区别于包括侬氏在内所有的氏族,它的尊严不容诋毁,它的源流不容混淆,它的历史不容篡改。
  农氏渊源,二00五年出版的《德保县农氏族谱》和一九九八年出版的《雁门农氏宗族谱》以及其它一些农氏族谱都作了全面的阐述,现重申这一话题,一方面是对这些族谱载及的“农氏渊源”,进一步肯定,并作为《农姓是由侬氏改姓而来的吗?》的姐妹篇,对妄图改变农氏家族祖宗的言论予以正面的回答。不妥之处,望族人指正。

  一、农氏祖先
  (一)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

  “千条江河归大海,千枝万叶一条根”。“根”,指的是家族的共同祖先。任何家族都有自已的共同祖先,农氏家族是炎帝神农氏之后,郡望雁门,历史悠久。“农”字早在商殷甲骨文就出现,虽尚无充分根据是农氏家族的姓,但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司掌农业丰稔祈祷诸事,其后人遂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却是历史事实。据《百家姓谱•姓氏国语》载:“周郡之制始,因怀炎帝神农氏之德,雁门郡仅限农姓一族…”,可见农姓见之于文字记载已有3500余年。东汉应劭撰著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就指明:“农氏,神农氏之后”。距今也将近2000年。
  据史书《国语.晋语四.文公》记载:昔少典娶有硚氏,名任姒,生炎帝……,少典与任姒生炎帝地在陕西南部华阳常阳(羊)山。又说:炎帝的母亲是有娲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妻,游于华阳,感神龙之灵于常阳,生炎帝。《易•系辞下》记述:“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纲鉴易知录》云:“帝崩,葬于陈。神农氏登位”。郑宏锋、张红主编,线装书局出版的《中华姓氏》载:“太昊伏羲氏在位115年。神农氏继承王位,传承王业。”文献记载,伏羲氏姓风,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姓氏,已有六千年之源。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以水为姓,故姓姜。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他尊师受学,作耒稆,教天下种谷,日中为市,辨水泉甘苦,味尝草木,作方书,疗民疾。
  炎帝神农氏是农氏家族共同祖先,古、今史书典籍都有载录。农氏家族的族谱则人不论古今,地不分南北,都确认着这一历史事实。清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居于广西的先辈族人其阜公编撰的《农氏家谱引》云:“始祖乃炎帝苗裔也。神农原本姓姜,以火德王天下,作方书以疗民疾,教稼穑以重农功。…厥后之子若孙,遂因其号为氏焉”。陕西省西安市电机厂副总工程师农达年编纂的《农氏考略》云:“农氏以祖名号为姓氏,相传农姓系炎帝神农之后”。
  炎帝神农氏是农氏家族共同祖先历来为国人、族人所认同。但近年出现有些杂音。有个自报家门为“农侬氏一分子”,署名凯文的人,不久前在网上说:“农姓以得姓于神农,并以神农之后自居,可谓牛头不对马嘴”。又说:“用汉字‘农’字进而攀附炎帝,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其实,牛头不对马嘴者正是凯文自已,首先他连自已姓什么都搞不清楚。农、侬是两个不同姓氏,而他是“农侬一分子”,到底他是姓农还是姓侬?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姓就由父糸依代传递,凯文当然也不例外,其姓是由其父相传的,难道他有个“农侬”姓的父亲?翻开中华几千年的姓氏历史,查阅几千乃至上万个中华姓氏,都不存在“农侬”这个双字姓氏。凯文自报为“农侬氏一分子”,不仅歪曲了他自已现实的真实用姓,同时也否定了祖祖辈辈的姓氏传承,说他数典忘祖,实在不过分,但考虑到时下姓氏学的基本知识并不是很普及,从知识层面上说,由于他缺乏姓氏学的起码常识,受农、侬混淆论者散布的流言蜚语影响而胡乱说话,可能更接近实际一些。至于他所谓的“攀附”、“奴性”之说,也只能怪凯文自已不看书,不学习。从古到今那么多史书典籍肯定了农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其作者均是非农姓异族人,尚未发现有农姓人写的,难道他们都是为了“攀附”,都是“奴性”,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肯定农氏是神农氏之后是《风俗通义》,作者是汉朝应劭,他姓“应”,非姓“农”,他为谁“攀附”?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他何以又是“奴性”了?集中国文字之大成的清《康熙字典》载:“农,又姓也,神农氏之后”。清《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编撰的,并以康熙王朝冠名,“攀附”者是清康熙皇帝玄烨,还是字典的编撰者们?《中华五百姓氏源流》、《中华姓氏大全》是当代的姓氏专著,都肯定农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这些书的主编没有一个姓农的,难道他们也都是为了“攀附”,甘当“奴性”而写书的?凯文如此破口大骂,只能暴露他知识和文德修养的欠缺。无损于农氏家族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也丝毫动摇不了炎帝神农氏是农氏家族的共同祖先的历史事实!
  在一些人挑起的所谓“桂、滇侬农氏族源研究”中,有那么一个人写道:“炎帝神农氏是神话附会,不足为凭”。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传说时代,包括炎帝在内的三皇五帝是这一时代突出的代表。对他们个人以及所传说的事迹,早已史书化,并为国人所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全部历史的一部分,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难道能因为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出现了带有神话色彩的代表人物而否定中国历史吗?更何况神话的产生也是和现实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绝不可能脱离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凭空推想出来;正因为漫长的兽处群居的原始社会生活难以抵御风寒和防不胜防的兽害,人们渴望“居者有其屋”,于是才有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出现;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生活,给人类造成的种种危害,人们渴望着烹饪熟食,于是出现了燧人氏钻木取火;而神农氏制作耒稆,教民农耕,尝百草发明医学,日中为市等,则具体反映了我国新石器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状况和人类社会的需求。农氏家族信奉炎帝神农氏为共同祖先是以大量的史书典籍记载为依据,并已世代传承了几千年,绝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人一句不负责任、轻狂的话改变对祖宗信念的。

  (二)、农氏家族的直系祖先
  原广西区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农冠品先生为《德保县农氏族谱》作序写道:“农氏这一族群,若从炎帝算起,经过几千年的分化、融合,再分化,再融合,农氏的血缘就象是主动脉分成无数的支脉,支脉又紧连着主动脉跳动与流动着。共同维护一颗健康的氏族躯体”。深入浅出地阐明农氏家族与炎帝神农氏的关系。
  炎帝神农氏是一个庞大族系,除了传说中的祝融、共工、烈山、四岳、骀胎等系派外,据学者考证,古代所谓的“蛮”、“夷”均属其后裔。而各不同系派在历史进程中又有各自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据《世本》记载,仅姜姓一支,就占有16个地方,共发展成为247个姓氏。台湾只不过二千多万人口,属炎帝族系就有75个姓氏。而农氏一族当今则分布在包括港、台在内的三十一个省、区、市。扩枝播迁的这些族人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在发展中形成不同的世系宗支,各自有不同的直系祖先,这是自然的现象。
  在编撰《德保县农氏族谱》过程中,经过调查研究,认定德保县农氏家族直系祖先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山东省登州府织细街,始迁湖南长沙府茶陵阜(今炎陵县一带),继迁广西太平府(今崇左、龙州、大新一带),于明成化十九年(1484年)先由农游、农陈公兄弟,直接由太平府迁入镇安府废冻州(今德保县城一带),开辟坡谷村。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这是德保县第一批农氏族人。相继而来的是农宾、农赫兄弟,他们从太平府先移居向武土府(今天等县),后再迁镇安府与农游、农陈会合,在镇安府落籍;二是来自广东南海。这一支少数来自明末,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迁入;三是来自浙江绍兴。来自山东、南海两个支系,又各有不同分支,这些分支缘于远近不同的血缘关系,分出各不相同的嫡、庶、亲疏,又各有自已的直系祖先,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宗族的亲、疏关系还会随之变化,原来的近系祖先又变成远祖,这是人世间不可改变的规律。所以在大的宗族之下,各个分支都应撰写家谱,明确本家的直系祖先。有人说,农氏家族祖宗太单一,这是对家族的来源、本源不理解,分不清共同祖先和直系祖先的缘故。

  二、农氏姓源
  姓氏来源,是姓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研究姓氏来源的专门学科,历来为姓氏学界所重视。宋朝的郑樵把中华姓氏来源分为三十二类,当代姓氏学家把我国姓氏来源分为十三类,汉代应劭则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官……”。氏于号、于官概括了农姓的姓氏来源。炎帝号神农氏,以帝号为姓,是农氏得姓的根由之一;农姓的另一来源则以“官”为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人入朝当“农正官”,司掌农业生产和农业丰稔祈祷诸事。担任此官职的人其子孙后代遂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中华姓氏秘典》有“农姓,源自农正,望出雁门”的记载。

  三、农姓族源
  族源,是家族祖先的地域所出,亦称氏族的发祥地。
  农氏家族祖籍源自山西雁门郡望。《百家姓谱•姓氏国语》载:“周郡之制始,因怀炎帝神农氏之德,雁门郡仅限农姓一族,及后赵改周制,郡大于县(周制县大于郡),故大姓之下辖氏较周时为多。秦时郡制,雁门一郡,共有七氏,农氏其中,其余六氏依地理形势围绕周边,如众星之拱月状”。七氏者,童、幸、薄、农、鱼、衡、文也。
  有人说,雁门郡也有侬氏人家,这是否是事实,笔者未曾作过考证,但必须说明的是,“郡”始建于周,经改制便是我国从舂秋到隋唐(唐肃宗三年,即758年,便改郡为州)时期的一种行政区划,当时尚未发现侬氏有文字记载,而居住雁门郡的七氏,均有显赫的家族背景,都是名门望族,假设古时真的有侬姓人家,也不可能是望郡里的家族,因为当时侬氏不具备望族的条件,充其量最多也是零星的插花户,故不能以此作为农、侬同源的借口;至于在所谓“侬农氏族源研究”中有人说“雁门没有农姓”,更是无稽之谈。有个在广西搞药检的人,给他在山西同行写一封信,问雁门有无农姓,复信说没有,于是以此为据大作文章。质问,雁门无农姓,外来论怎么办?我与此人交谈时告诉他,雁门郡已有几千年历史,不可能简单发一封信就能了解清楚的,更何况你的朋友并非史志专业人员,他写信说雁门无农氏就轻易下结论,未免太轻率,退一步说,即便现在雁门无农姓,也不等于历史上雁门无农姓。过后,此人来电话同意我的看法。按说,此事就该结束了,但云南的侬鼎升先生却如获至宝,死咬不放。在他自编自导的族源研究第二辑,以“经考查山西雁门根本无农姓”为题大放厥词。“经考查”,他是怎样考查的?无非就是凭别人的一封普通的信得来的消息罢了,而发信调查人已放弃了原来的观点,侬先生还喋喋不休,大作文章。如此捕风捉影搞“族源研究”,能研究出什么好结果呢?

  四、农氏堂号
  堂号是家族的特殊标志。历史上许多家族都有自已的堂号,如赵姓的天水堂,李姓的陇西堂,黄姓江夏堂等。农姓的堂号是“雁门堂”,也有用“稼穑堂”、“务本堂”。一个家族使用多种堂号,尤其是大姓中,是常有的现象。
  不同的姓氏,发源于各自的特定地点,在发源后,又由于各种原因迁徙落籍于各不相同的地方,地域的差别,环境的各异,在发展过程中,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同的景况,不同的系派,使用不同的堂号就不足为奇了。但万变不离其宗,使用不同堂号的农氏家族不能偏离雁门郡望的祖籍和“农”姓的本源。下面谈谈对农氏三种堂号的理解:
  雁门堂:堂号与农氏祖先地域所出——雁门望郡齐名。表达了堂号与郡望的直接关系,是农氏家族使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堂号,可说是农姓的别称。
  稼穑堂:可说是“农”字字源的注释。“农”,耕也。农之本意为耕种。《康熙字典》云:“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稼穑”即耕种与收获。亦即是“农”字的本义。
  务本堂(治本堂):取意“农”的地址与作用。亦为农字字源的延伸。汉《风俗通义》之“先农篇”(注:先农即炎帝神农氏)载:“孝文帝二年(注:公元前177年)正月诏曰:农者,天下之本,其开藉田,朕躬亲耕,以给宗庙粢盛”。“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农氏堂号和农氏郡望一样都是标明农氏家族的地域来源和血统所出,已沿用了几千年。不少农氏族人家中的神台,厅堂都贴了“雁门堂”,“雁门堂”成了农氏家族的标志。但因何又得罪了侬鼎升先生?二00六年七月一日,他在给原广西一位领导的信中大惊小呼说:“还有靖西、德保、扶绥、崇左、都结等地,有不少农姓人家神台上贴了‘雁门堂’的堂号,……在社会上已有不良反映”。其实,农姓人家神台贴雁门堂堂号,何止侬先生说的这一些地方,在广西桂东南一带,不仅厅堂贴有雁门堂,甚至日用傢具也标写有“雁门”字样,外出舞龙、舞狮,扫墓、祭祖都打出印有“雁门”的大红旗作炫耀农氏标志。
  在侬先生眼皮底下的云南农氏人家,贴雁门堂的人比比皆是,只是他视而不见罢了。有人说,“雁门堂”应改为“西原堂”才名正言顺。此话应颠倒来讲,雁门在山西,西原州在桂西南滇东南,雁门从周代开始实行郡县制区划,西原州在唐代实行羁麋制,农氏家族的“雁门堂”因雁门郡望而得名,硬把“西原堂”套上,当然就名不正了。居住在西原州有黄氏、韦氏、周氏,与侬氏相唇齿。黄氏堂号是江夏堂,韦氏堂号京兆堂,周氏堂号汝南堂,唯独找不出侬氏的堂号。是否要给侬氏安个“西原堂”的堂号?然而,堂号是由郡望分衍而出的血缘概念,羁麋制不可能产生堂号,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想在羁麋制下给侬氏安个堂号,也应该由侬氏族人作主,不应该由一个外族人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分封”,更不应该改变农氏家族雁门堂的堂号为“西原堂”,因为“雁门堂”与某人思想中的“西原堂”不存在任何关系。如此牵强,则言不顺。

  五、农氏堂联
  堂联,又称楹联,祠联等,是百家姓文化内容之一。具有标志氏族姓氏,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作用。不同姓氏,各有适用于本氏族内容的楹联。故有“望堂联便知姓氏”之说。农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流传许许多多脍灸人口的堂联,是家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现选录如下:
  业承炎帝家声远多绍龙师世泽长
  雁风来朝生瑞气门前出现吉祥光
  淳安奏最国学名儒
  (此联指农姓家族三位历史名人。上联指农猷,曾任淳安〈浙江西部〉县令,政绩显著,奏请皇帝名列第一;下联指农益,明代人,儒学训导,与靖州学政农志科并标一代名儒。)

  曲径通幽道辰时沫晓风
  祠宇在西津势到尽头耸起天然龙穴千秋俎豆常祀典
  堂寰向南境朝来诸峰挺秀霁荫雁门万载子孙永流香
  德重恩深帝胄江流思先祖家兴业振雁门坡谷佑后人

  六、农氏历史名人
  历史上农氏家族涌现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民族的精英,族人的骄傲,摘选一部分介绍如下:
  农奇:东汉车师后国王。“车师后国拥有二万余户,十万多人口,和一支三万余人的军队,王城在务涂谷。……东汉永元九年(97年),汉遣将兵长史王林,发凉州六郡及姜胡二万余人,以讨(车师后王)琢靼,获首虏千余人,琢靼入北凶奴,汉军追讨杀之。立琢靼弟农奇为王”。(《后汉书》卷八八)
  农仲波:随唐时西域有唐旄国,其地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仲波与娘氏、韦氏、蔡邦氏等配合吐蕃伦赞弄襄(后称为伦日弄赞)灭唐旄国,受赏一千五百户奴隶。见《中国通史》。这是居住最边远的农氏家族,但与内地仍保持密切联系,其后裔农美扎西、农增旺姆等,曾在山西大学附中06届高中就读。毕业后全部升入国内重点大学。
  农英阿:清军三姓守将。三姓位于松花江南岸,西濒牡丹江,是吉林北部(今属黑龙江)水路交通重镇。1900年(清光绪26年)7月,俄萨哈罗夫少将率步兵四个营,骑兵四个连,炮兵二个连及一个工兵排,一个电信班,随带火炮26门,分乘22艘江轮和56艘拖轮,从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出发,沿黑龙江向西进犯,22日占领了拉哈苏苏(今同江),留兵一部驻守,主力溯松花江进犯三姓城。三姓副都统农英阿率8营清军驻守。守城清军在松花江中横放江锁,下沉百石,阻敌军舰,25日清军击沉俄舰一艘,俄军上校维尼柯夫毙命。27日俄军攻占三姓城北和城西清军阵地,28日上午,水陆夹攻三姓城,守军在农英阿指挥下,英勇抵抗,击沉俄轮一艘,毙伤俄军200余人。终因伤亡惨重,被迫撤退。俄军占领三姓城后,枪杀居民4000余人。
  农安达:字秋泉,广西宁明县人,辛亥革命烈士。清禀生,同盟会员。曾任广西边防军教导团教官,后升学兵营管带。1907年冬,因密谋响应孙中山镇南关起义被革职,旋出走南洋,与孙中山等会晤,图谋再举。1913年返广西,与刘古香温酿讨袁。是年被陆荣廷以“结党叛乱”为名逮捕杀害。
  农春荣:(1896—1934)广西田东县人。1927年投身向都农民运动,同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向都农民自卫军中队长,中共向都特支委员,向都农民自卫军连长。1928年元月参加向都暴动。1929年8月出席广西省农民代表大会,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红军主力北上后,编入红七军独立团任连长。后任恩隆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委员,参加右江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4月被叛徒出卖杀害。
  农超谋:(1911—1949)广西邕宁县人。1925年在广西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化名李德群,奉命到豫、苏、皖北区抗日,率领北方武装打击日伪军。1944年任安徽省灵壁县县长。同年冬,在洪泽湖地区金锁镇、界头一带活动,遭敌围攻,激战中牺牲。
  农赓尧:壮族诗人,号勉之,清初广西宁明人。雍正九年(1731年)举拔贡,次年中举。曾任广东高要县知县(未到任即逝)。所著诗文已汇为书稿,惜已散失。后人集其部份诗篇,撰为《农勉之先生遗稿》。
  农伯烈:(?—1934年)广西人。中共党员。1929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北上抗日。到中央苏区后,任红七军第二十师第三十八团团长。1934年在江西作战中牺牲。(注:由李天佑接任团长)
  农国基:(?—1931年)广西天保县大省乡三联村洪汤屯人。1926年从天保初级教员养成所毕业回乡,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任大省乡农民协会主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夏任大省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冬,红七军主力北上后,他带领农民赤卫军抗击国民党军警和土劣团局的围剿。1931年2月20日,洪汤屯遭敌军包围,他为保护群众不幸被捕,于2月24日在龙光街英勇就义。
  农延秋:(1930—1952)革命烈士。德保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族军,曾任某部副班长。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任机枪班班长。195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15日上甘岭战役第二天,于537阵地上,在连、排长和战友全部牺牲情况下,孤身一人,在身体多处负伤情况下,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攻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荣立三等功二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以上只是农氏历史名人的一部份。至于当代的农氏精英,举不胜举,不一一载录,留待后人编撰。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风雨同舟感恩相伴 农氏网数据迁移公告  农氏网 2024-1-19
  桂东农氏宗祠征联启事  桂东农氏宗祠理事会 2022-6-9
  农氏网功能续费支出公示  农氏网 2022-4-23
  农氏网功能续费支出公示  农氏网 2021-9-5
  农氏网功能续费支出公示  农氏网 2020-12-14
  抗美援朝志愿军农氏烈士名录  抗美援朝纪念馆 2020-11-3
  大新县农(侬)氏宗亲捐助奖励优秀学子,传承互助精神  飞翔的海鸥6918 2020-8-31
  宁明县诗词楹联学会诗歌选登(1)  农氏 2020-7-20
  因你城市变美好 80后节日坚守岗位  广西新闻网 2013-5-2
  北宋侬智高起事再研究  杜树海 2012-11-3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137812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