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这都是自己惹自己的祸
这都是自己惹自己的祸
来源:农氏网     作者:农安业     上传时间:2013-1-15 22:37:54   点击数:6390

  2012年8月中旬,笔者收到了侬兵先生寄来一份材料,材料写的是《关于侬芸青先生<土农客农是异源同流兄弟>一文问题的汇报》,文作者除侬兵本人外,还有农牧岗、农永界、侬鼎升三位先生。四位作者共同对侬芸青的《兄弟文》进行了不客气批评。此外,还附有他们邀请的广西史学界如白耀天、韦仁义、黄卷超等十余位专家对该文的点评。专家们点评所用措辞均近似尖锐、刻薄,大有“毫不留情”之意。而侬芸青先生,也因为写了那篇《土农客农是异源同流兄弟》一文而遭“千夫指”。侬芸青不但不向他们和专家承认“错误”,反而撰文竭力“反击”,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令壮学界震动不小。因为两位老者(侬芸青、侬兵)都如往常那样,把各自写的文章都寄给笔者看,也许希望笔者有所“表态”什么吧。笔者想了这么久,他们毕竟是我们的前辈,资格老、各自研究成果“显赫”,他们之间的矛盾,本人无法“插手”,也没资格介入。当然,也不知该帮谁才好。记得前些年,笔者本着“团结、和谐、奋进”为目的,建议各方搁置争议,召开“恳亲会”,但还是有人借故推辞,也许是不愿参加。看来,有的人还是“自己的东西才对”,惟我独尊思想罢。因此,笔者一直总觉得,他们的事,本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确有点“难为情”。但想了又想,还是在此说两句“公道”话吧。
  首先申明,笔者是农氏族人普通一员,对研究什么农(侬)可谓没有什么“造诣”,所写文章,也从没登上过“大雅之堂”,也没获过什么“大奖”,近乎都是“鸟屎”文章。但是,笔者毕竟是农氏人,对自家本姓农氏的历史来源及最初源头,作为“知书达理”的农氏后人,的确“看不惯听不顺”那些对我们农氏历史渊源的胡说八道,当然也就有“强烈表达自己的欲望”,为了为自己的族群争气,这样,才写了些小作文而已。笔者写稿投文,一直是如当初本人承诺过那样,写的文章绝无投稿拿大奖之意,也不想为自己树立什么“权威”,只是作为农氏普通一员,参与农氏兄弟们自家族源的讨论,以促进我族群团结,和谐和奋进为目的,在尊重历史,尊重原族谱基础上,追根溯源,理清脉络,澄清流言蜚语,戳穿那些胡说八道,匡扶我族正义,弘扬我族亲民助弱、自立自强之优良传统;也尽力而为,为侬智高鸣冤叫屈、为其伸张正义、正气。
  纵观开始兴起研究侬智高以来,人们才开始对侬姓来源产生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便联系到现在的农姓姓氏来源问题,因此,产生了以“三侬”为代表的农氏土著论派,其他多数农氏则相信原族谱记载及原有专家的论点、百家姓诠释为所谓外来派,这些农氏人根据自家家谱记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广泛搜集材料,查缺补漏,理清来龙去脉。根据姓氏历史发展规律,也根据我们农氏特殊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综合分析研究,才得出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一开始就不赞成所谓“土著”论,因为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农氏是“土著”,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现实问题,更显得理不顺话不通,甚至会导致影响侬智高历史问题的展开解释,即:容易被人利用它攻击侬智高,继续贬低其历史意义,更有可能把他踢出国外来论。由于其历史意义影响深远,的确是直接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我们农氏后人的声誉,尤其是在说话摆道理的力度问题上,显得“理穷结舌”,从而再让我们族人继续产生心理疙瘩和心理压抑,这种心理压抑和隔阂阴影,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农氏后人融入当代社会,因为,正是这件事的影响,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上说话理不直气不壮。
  侬智高的历史,多少有点影响我们当今农氏后人。我们不妨“环视四周”,虽有些史书给予“正名”,但至今没一级官方正式赞誉他,纪念他,甚至所有官方都好像一直“默认以往历史定论”,凡“涉侬”问题,好像都有意回避一样,但不时却有人高调贬侬,让我们农氏人很是无奈,但却欲言不能,欲辩无理,欲论理不直,导致不得不“低头做人”。现在又加上一个“土著论”这么一说,更是雪上加霜,让事情更复杂化。不是吗?有些对他持否定态度的人就根据历史上的提法,也照葫芦画瓢地说他“入寇邕州”,社会上不明历史真相、不知侬氏农氏历史根源的人也跟着说“那不是少数民族打汉族吗?”、“被狄青灭了是活该!”等等,此类问题很严重。因此,笔者在此不得不再次强烈呼吁相关农氏、侬氏研究人员,尤其那些持土著论观点的人,必须废除土著论。我们农氏大家庭人也坚决清除对侬智高、对农氏后人祸害的根源,坚决清除这种有利于人而坏于己的歪论。坚决摒弃导致今天农氏不能团结的原因,坚决抵制任何对我们农氏族源的指手划脚及借研究之机而行挑拨之卑劣现象。同时,我们也坚决反对族内讨论情绪对立化的坏风气、坏文风。
  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面提到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些什么,笔者归纳如下,供族人“共赏”,也好让大家鉴别孰是孰非。
  侬芸青先生在《土农客农是异源同流兄弟》中开门见山说:“当今南方‘农’姓群体中,属于侬智高土著侬氏后裔的‘农’叫‘土农’,属于北方来的神农炎帝后裔的‘农’叫‘客农’”。 “ 土农客农异源同流兄弟这一特殊的伦理关系,乃在侬智高起义失败后北宋王朝杀灭侬族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铸成的。”
  在其文的第三点论证中,芸青先生还说:“‘农’姓族群成为‘侬’姓族人的天然避难所,……避难的侬姓族人也当场认农姓家人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认农家人的兄弟姐妹叔伯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叔伯,认农氏的祖宗为自己的祖宗,说自己祖宗是从北方来,如此这般地伪造族谱成神农炎帝后裔,才骗过了宋官兵而生存。”该段文最后还说:“神农炎帝‘农’姓族群对土著‘侬’姓有再生之德,恩重如山。”  该文后面还特地注明:“本文已载入《盛世华诞》理论卷等共23本不同国家级刊物。
  侬兵等在《关于侬芸青先生《土农客农氏异源同流兄弟》一文中,虽多引用和归纳专家们的看法和转述专家的话,但也可算是表达了他们的意见吧。由于本文局限,现只能做些浓缩,载录其部分要点如下。文章列两大点,第一点,列举专家们的点评语,如:

  1、“……反观侬芸青先生的土农客农是异源同流说,因无其他文献和考古资料支撑,故没有说服力。”(本文注:有“”号的应该是引用专家话,下面附有解读的即是侬兵等人的看法)
  2、“据我所能看到的诸多史料和我的采访,没有发现靖西有北方来的神农后裔农姓族群”。“侬智高的侬姓人已被‘杀灭’之说,是不符合壮族的历史事实”。“如果侬族(准确说应为侬姓)确被杀灭了,那么,今天的侬姓从何而来?”
  3、《兄弟文》“作者为某种需要和追求,而恣意伪造历史,是欺骗壮族人民,特别是农姓壮族群众”。
  4、《兄弟文》“让壮族全失去了自信!自尊无存,无脸见人”。该点下面附有一解读,算是侬兵先生等人的解读吧。即:(解读:《兄弟文》所描绘的画面,丑化壮族农姓的先人土著侬氏:他们愚蠢之极,不懂得跑到山林、山洞去躲避宋军更安全;他们没有一点防人之心,不警惕北方来汉族农姓会更支持北来的宋官兵而出卖自己;他们竟把北方汉人农姓的祖宗作为自己的祖宗,如此出卖了自己的祖宗,成了没有骨气的叛祖之辈。如此这般,怎不是使壮族人无脸见人,自尊无存)。
  5、《兄弟文》“是一种新的‘攀汉’倾向,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否则会影响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执行”。……(解读:《兄弟文》宣称,“近千年来,土农客农已经融为一体”,“其实质就是汉族和壮族团结融合过程”。如果壮汉已经融合了,壮族也就不是一个单一民族了,也就不能享受国家赋予的民族自治权了。何谓“民族融合”?《简明社会科学字典》(宋元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二版,1984年)的“民族同化”条下载:“自然地接受周围比较先进民族的影响,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与比较先进民族融为一体。有人把自然同化也称为民族融合。”壮族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说土农(壮)客农(汉)已经融为一体,就不符合壮壮族的历史事实,而是明目张胆地伪造历史)。
  6、“用钱买来的出版和证书,正是对壮族先人大不敬和玷污”。以下是侬兵先生他们继续写的批驳芸青先生的话。
  以上意见,我们深信是没人能否定得了的。

  2010年10月初,我们先把白耀天和黄卷超先生两位的点评寄送《兄弟文》作者,期待他有所反思,但遭到拒绝。他于10月10日写了题为《土农客农团结坚如磐石——对白耀天教授黄卷超先生的答辩》
  2011年7月,我们又把另8位专家的点评寄送《兄弟文》作者,期望他能从更多的专家点评中自我反思。但他来信直骂我们“伪造专家文章,造谣撞骗,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他又不能举出哪一篇文章或哪一句话是伪造的)。”
  侬兵先生等人文章列举的第二大点主要是关于《兄弟文》已载入20多本国家级大型丛书的调查结果。文章中还列举调查过程程序及其得到的结果,可谓“真实有效”。最后结论还说;“《兄弟文》作者所列的24本书,能查到的只有5本,但这5本中都没有《兄弟文》,另有19本,在国图无收藏,这说明即使这19本书都印出来了,也不是经出版社部门正规出版的书,更不是国家级的大型丛书。《兄弟文》作者自称“该文已载入20多本国家级大型丛书”的说法,查证不实。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是一场骗局了。”
  以上他们争论的问题,各位看官可以慢慢的品味细细的想。当然,各人会有不同看法。笔者的看法大致是这样:首先,这些参与争论的人都是些年近八十或已过八十的老人,他们各自的观点一旦形成,不管对错,是很难更改的。因为,他们都以树立自己“权威”为目的,一般都会固执己见。即使有专家们的介入,也不会把他们的这些问题摆平。因为,他们均把农氏推论为‘有土有客’,概念本身就充满矛盾。所以,错误的推论必定导致错误的结果。结果当然是:不但说服不了别人,连自己也说服不了,最后就是矛盾重重,自我套索、作茧自缚。我们年轻一代的农氏人坚信自己会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历史就是历史,任何造作都会被历史嘲弄的,甚至会被现实所唾弃。
  笔者在此也顺便表达两句,本人赞同对壮族的研究,赞成弘扬壮族民族精神,但反对把侬智高及其族系说成“土著”,应该在尊重其族源来源的基础上弘扬其正义正气精神。
  我们坚信当今农氏没有“土”、“客”可分。如果谁认为有土、客之分,那就叫他指出来并归类好,如果他既指不出谁是谁,也分不出谁属哪一类,那就应该遭天谴,遭祖宗的诅咒,也会遭到全体族人嗤之以鼻!以上的这一番“土农客农”论和“攀汉”论,才真正让我们今天农氏脸面扫地,“自尊无存,无脸见人”!
  我们农氏千百年来共同生活在祖国南疆,一向称兄道弟,亲密无间,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没有哪一个姓氏人像我们农氏人那样“贝侬情深”,经土著论这么一搅,倒让我们好像真的感觉有“隔阂”了。尤其是现在属于壮族的农氏,祖宗根被人为阉割,兄弟被人为隔离,侬智高被人肆意凌辱,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拥有的东西?这不但是“让壮族全失去了自信”的问题,而是让全体农姓族人完全“失去自信”、无地自容的问题,这样的逻辑悲剧难道不是“土著论”惹的祸吗?
  再说,说农氏是源自神农就是“攀附”或“攀汉”吗?这又从何谈起?你们也不想想,壮族历来为何也把神农部族先人总结并创立的农历季节作为种田耕地的依据?壮族为何不像西藏藏族那样有自己独特的藏历及自己的新年,为何也把所谓是属于汉族的春节也视为重要节庆?壮族先人为什么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壮族使用汉字就可以简单地说是“自然地接受周围比较先进民族的影响”吗?史上传说侬智高还参加过宋朝举行的科举考试,那他用何文字(壮文还是汉文)去考?为何有传说他考宋朝的科举而没有传说他去交趾考?要说“攀汉”,壮族人(包括各位)使用汉文而不使用壮文,本身就算是一种“攀附”了,但人们能这么说吗?说农氏人“攀附”汉人实在太令人可笑,也显得不知史又不知耻。神农炎帝不正是与黄帝并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驱,也是汉文化的源头之一吗?农氏的祖宗源头就是神农,那神农的子孙,无论他们居住在神州哪个角落,也无论他们融入哪个民族,变成哪种民族,讲哪一种地方语言,文字还使用汉字汉文,这有什么“稀奇”?动不动就说人家攀附也太难听了吧?别忘了,成语中只有“攀炎附势”。
  以上这些种种问题,还没充分研究、探讨、考证,就断然说农氏人或壮族人“攀汉”,这凭的是什么依据?这理从何而来?又怎能站得住脚?又怎能令人信服?这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这算不算也是对农氏人及其祖先的“大不敬”和“玷污”?
  如果真的又像计算机研究先生农圣说的那样:“壮族修谱始于明清,壮族的族谱多是受土官族谱的影响,而壮族土官的族谱又是受到汉人族谱的影响,所以难免会沾染上汉人修谱的坏毛病……”, 那么,广西宁明县数十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农氏古墓群,为什么还“有多幅墓碑,碑文书工秀丽,妙语连篇”,这些碑文都使用什么文字写?说壮族修谱于明清才开始,而这些壮族农氏先人却早就如此精通汉语,还可用汉字吟诗作文, 这又作何解释?再说,计算机先生是怎样知道壮族修谱从明清时期才开始呢?农氏修谱真的是从明清起才开始的吗?那么,侬智高是宋朝人,其父侬全福,侬全福之父侬猷。侬智高有兄弟智聪、智会、智科。现在很多壮族农氏家谱都可追溯到智字辈,这是明摆着的事。身为农氏人却不知农氏历史,这不会是计算机开的玩笑吧?此外还多问两句:汉人修谱的“坏毛病”都如你说的那么多吗?壮人有必要总是学着汉人的那些“坏毛病”吗?
  由于要质疑的问题太多,本文有限,就此暂停打住,各位看官若有兴趣质疑,也可随时补上。

2013年元月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农姓得姓的历史来源及其历史嬗变概况  农安业 2018-12-6
  解读南宁南晓镇农氏族谱  农安业 2018-4-4
  感怀吾族历史  农安业 2018-2-7
  为什么说农姓得姓始于雁门?  农安业 2017-12-27
  谈“天下农(侬)氏是一家”  农安业 2017-12-19
  农氏研究十几年简明总结  农安业 2017-8-8
  2017年2月19日在农氏兄弟聚会上发言兼与农德润族亲商榷  农安业 2017-2-19
  再论农姓到底哪里来 侬智高是否是民族英雄  农安业 2015-4-6
  [传说]大新那岭乡侬智高宝藏的述说  佚名 2012-3-1
  傻子  农林 2020-5-21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4845896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